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玄奇 > 明末阴雄 > 第700章

……

寿德殿后院,一个身穿红色四爪龙纹袍服的中年男子,正在来回的踱步。

此人便是现在的朝鲜国王李倧了,他身上的袍服,乃是大明的亲王袍服制样,事实上他的级别,也就是亲王级别。

李倧有些担心,不时的哀叹道“天使这个时候来,倒地所为何事?”

“难不成,要追究江都和约之事?”

终于,在纠结了小半个时辰后,左赞成吴允谦来报,明使马上就到了。

李倧也回到了寿德殿,这座临时被改名,充当临时住所的宫殿。

“大明天使,明国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宋统殷,宋大人到!”

当宋统殷来到店外,唱礼官那嘹亮的声音响起,回荡在大殿内外。

寿德殿内,灯火通明,殿内已经坐满了人,除了朝鲜国王李倧外,其余的文武大臣都到了。

宋统殷昂首阔步走了进来,后来跟着几个海军的护卫,在崔鸣吉的引领下,来到自己的位置。

“国王陛下到!”

随着又一声唱礼,朝鲜国王李倧走了出来,这也算是礼节之一,李倧毕竟是朝鲜国王,以宋统殷的级别,也只能让宋统殷等李倧。

对此,宋统殷并不在乎,能把事儿半成就行。

“觐见国王殿下。”宋统殷拱手道。

“宋大人远道而来,一路风浪颠簸,想必是极为辛苦,本王一向不拘泥于虚礼,还请入座。”

随后便是一阵寒暄,宋统殷也入了座,在场的文武官员,崔鸣吉也为宋统殷一一引见,互相行礼。

但是,见礼之后,就冷场了。

“敢问天使此来何为?”看着僵硬的气氛,李倧忍不住开口道。

宋统殷淡然的说道“下官奉我大明皇帝陛下之命出使朝鲜,听闻贵国与倭国开战,我大明身为朝鲜宗主国,自当庇护藩属,所以下令沈阳侯,山东总兵,兼东江,锦州军务孔有德,率军前来征讨倭国。而下官则是为孔侯爷打前站,知会贵国,希望贵国在粮草,军需,军队方面早做准备,以便听从我大明天策军的行动,讨伐倭国。”

宋统殷根本没有多废话,直接明说了,说白了就是你们跟日本打,我们也要掺和一下,但我们是你们的老大,这也算是帮你们打仗,后勤补给得你们负责,而且军队也要听我们调派。

李倧当然有些不乐意“敢问孔侯爷此来,所带多少兵马?”

“水兵一万,陆师两万。”

“三万兵马,是不是有些太少了?”李倧有些迟疑道。

“殿下想必是忘记了,壬辰倭乱之时,我大明参将祖承训率领三千骑兵,便消灭倭军,收复平壤。如今我大明山东总兵携水路三万大军,贵国军队从旁策应,消灭倭军,占领九州不是难事。届时,孔侯爷将上书皇帝,陈述殿下此番大战的弓弦,以及光海君勾结东虏,试图祸乱我大明,必将对其严惩,为殿下正名。”

宋统殷这话说得就很巧妙,提到光海君,就是明白无误的告诉你,好好听我们的安排,到时候有你的好处得到大明的册封。

虽然没有说不配合的结果,但李倧不是傻子,要是他不配合,到时候这个朝鲜国王谁来做,还真不好说。

李倧靠宫廷政变上位,本就名不正言不顺,没有得到大明朝廷的承认,之所以现在没有追究,那是因为没那个闲工夫,如果真的腾出手了,追究起来他李倧可没好下场。

事实上,在得知李倧发动政变的时候,时任登莱巡抚袁可立第一个就表示了明确的反对态度:“看得废立之事,二百年来所未有者,一朝传闻,岂不骇异。”

但李倧当时就派了一支三百多人的使团到登州,拜见袁可立,以求获得明政府的册封,并且上书大明朝廷,解释前因后果,大明和努尔哈赤打的不可开交,朝廷也下令暂时不要处理此事,还用得上朝鲜,专心对付东虏。

当时已经准备调兵渡海,征讨李倧这个篡位逆臣的袁可立,再三权衡,才放弃了出兵行动。

虽然袁可立没有出兵,但李倧也没有得到大明朝廷的册封,为此,光海君李珲他都没敢杀,只是圈禁在江华岛,政变这件事情一直是他的软肋,一天得不到大明的承认,他就一天心理不踏实。

宋统殷的话语很有诱惑性,孔有德所求不多,无非就是后勤补给,还有部分军权罢了,为此他可以得到大明的正是册封,地位稳固,确实是个划算的买卖。

但他也考虑到另外一个问题,孔有德只带了三万兵马,真的能够击败日本?

而且,大明的目的真的是来助战,而不是先让宋统殷打消他们的警惕,然后趁机发难?

看到李倧有些摇摆不定,吏曹书判金尚容站了出来“王上,此乃天赐良机啊。此番倭寇来犯,我朝鲜军民上下一心,将其驱逐下海,又登陆倭国本土作战,现在战事焦灼,如能得到大明天兵协助,必将横扫倭国,永绝后患。

此外,北方鞑子时长骚扰,扫平倭国之后,便可挥军北上,直捣沈阳,将奴酋洪太枭首始终。”

金尚容是铁杆明粉丝,当初丁卯胡乱的时候,他就是死硬的主站派,力主死拼到底,像壬辰倭乱一样,在大明军队的协助下,将来犯的鞑子赶回去。

像他这样坚持与鞑子作战的大臣还有不少,比如金尚宪,李元翼,吴允谦,徐渻,李曙等等,然而朝鲜军队实在是太过废物,他们主站派实力再强,军队扛不住,也没有继续抵抗的基础,最后只能议和。

虽然李倧解释这是权宜之计,但主站派还是希望能够能够与鞑子开战,一雪前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