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云南普名声作乱,赣南也不太平,地处江西,福建,广东交接地带的赣南,自古以来都是容易发生造反的地方,这个地方实在是太穷了,穷的让人活不下去,然后很自然的就会发生造反的事情。
正德年间赣南遍地都是农民起义军,而且发展势头凶猛,不过在阳明公王守仁剿抚并用的策略下,最终还是平定了。
进入崇祯年间,三饷的征收,让原本还能勉强苟活的赣南百姓,再也活不下去了,然后毅然决然揭竿而起。
此外,林丹汗这条落水狗也不安分。
四月份,皇太极亲率包括蒙古各部在内的十万大军,第二次西征林丹汗,上一次西征不敌皇太极,被从察哈尔逃到归化城的林丹汗,再一次开启逃亡之路,渡过黄河,一路逃到青海。
但他并没有就此安分下来,打不过皇太极,还不过明军吗?
于是,榆林,延绥,宁夏,甘肃几镇就成了他的攻击对象。
逃亡的时候,丢掉了太多的部众,牛羊,粮食,他想要重新站稳脚跟,就必须把损失补回来,西边的卫拉特蒙古跟他们矛盾很大,压根就不承认他这个蒙古大汗,他们肯定不会支援,至于武力进攻,他可不觉得自己这点残兵败将,能跟卫拉特部落一战。
以前又不是没跟卫拉特打过,卫拉特的固始汗也是个狠角色,说起来固始汗还是林丹汗的孛儿只斤皇爷,不过要往上倒腾二十代,比刘皇叔还要多一代。
卫拉特蒙古非但与林丹汗的漠南蒙古不和,跟漠北蒙古也不和,双方的战争几乎没间断过,可以说就是蒙古版的三国。
如果在林丹汗全盛士气还能打一打,但现在实力剩下一成都不到,卫拉特四大部落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准噶尔随便一部都能吊打他。
相比之下,明军就好打很多了,他打听到明朝发生内乱,边镇大量兵马被用于平叛,留守的兵力兵部充足。
于是在崇祯五年的七月,十月,十二月,林丹汗三次出击,进攻甘肃镇下属的肃州卫,镇夷所,高台所,山丹卫,永昌卫,西宁卫,凉州卫,庄浪卫等城池。
这些地方的驻军,大多都被洪承畴哪去平定流寇了,防卫力量底下,好在林丹汗所部很虚弱,没有出现大范围的防线崩溃,只是损失了七八千军队和四五万百姓。
相比之下,也就两广总督熊文灿能让崇祯高兴一下。
他的履历崇祯都很满意,福建任上收复郑芝龙,立下大功,随后大破海盗李魁奇,杨七,杨六等,海患大为削弱。
去年二月,海寇钟灵秀既降复叛,在熊文灿的安排下,郑芝龙出兵剿灭,生擒钟灵秀,其残部溃入长汀,转掠江西属邑,熊文灿指挥郑芝龙进剿,将其彻底剿灭。
而红毛夷又不断袭扰广东,福建沿海,投靠红毛夷的刘香也紧随其后,熊文灿指挥广东水师,配合郑芝龙在澎湖列岛大败刘香所部,击沉刘香所部十二艘战船,俘虏了八艘,击伤了十余艘战船,不过红毛夷的大型三桅战船来源,他们没办法继续追击,扩大战果。
当然,熊文灿虽然确实有本事,但吹牛皮的本事也不小,在他的一番春秋笔法之下,这一场胜仗,就成了歼灭敌船八十余艘,包括八艘红毛夷战船的前所未有的大胜仗。
崇祯对海战不了解,但看到熊文灿的奏本,还是高兴地合不拢嘴,对熊文灿也很是器重。
年初商定剿灭流寇的方略后,崇祯皇帝力排众议,钦定熊文灿为五省总理,全方面主持剿寇事宜。
此外,被崇祯皇帝寄予厚望的杨嗣昌,也就任山西巡抚,兼人宣府,大同,山西三镇总督。
崇祯帝还未登基时,就看过杨嗣昌的地官集等书,赞叹杨嗣昌的才能,登基之后更是对杨嗣昌恩宠有加,崇祯元年,杨嗣昌分巡河南汝州道,加右参政,不久后移霸州道,崇祯四年九月任山海关兵备道。
此时他老爹杨鹤因为被洪承畴坑了一波,导致快要平定的流寇再度壮大,被崇祯下狱论死,杨嗣昌闻讯后三次上疏请求辞职,以代父罪,崇祯看在杨嗣昌的份上免了杨鹤的死罪。
崇祯五年初任关宁巡抚,九月调任宣大总督,今年二月,就在此基础上增加山西镇,同时担任山西巡抚,主持政务,同时负责剿贼。
不得不说,这样的履历,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上一个升迁比坐飞机还快的是圆嘟嘟,可惜已经成烤鸭了,要说杨嗣昌压力不大那是不可能的。
对你给予的希望有多大,等你事情办砸之后的愤怒就有多大,杨嗣昌深知这一点,所以提出了一个极为稳妥的法子“四正六隅、十面张网”。
具体方案就是,以山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正,四巡抚分工协作,而而专防延绥、山西、大名、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六巡抚分防而协剿,是谓十面之网。
其核心思想就是,限制农民军的流动作战,将其堵截包围在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区域,使其失去流动作战的能力,然后逐渐压缩包围圈,以便将其彻底歼灭。
对于这一提议,洪承畴和熊文灿都表示了赞同,也得到了崇祯的认可,于是就按照这样实心了。
大体分工是,三边总督洪承畴坐镇西安,五省总理熊文灿坐镇开封,山西巡抚杨嗣昌坐镇太原,新任湖广巡抚卢象升坐镇襄阳,漕运总督杨一鹏坐镇徐州,针对流寇来一次大规模的围剿。
还别说,这一招确实听高明的,西边的西安,东边的徐州,北边的太原,南边的襄阳,四个方向都有一方能人镇守,熊文灿在开封居中协调,集中力量围剿集中于山西跟河南的流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