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哪里也不去!”高函果断的否定了他的建议:“在这军堡里,我们或许还能抵御这些鞑子,若是离开了军堡的庇护,你们谁能保证咱们能躲得过鞑子骑队的冲击,咱们的车阵,可没想象之后的那么坚固!”
他看着远处看不见的地方:“就他们那点人手,再来冲击一次军堡,估计他们是没胆量了,所以,他们在等咱们离开,我不能如他们的意!”
“若是援兵不能及时赶到……”杨乐有些着急。
“放心,只要消息送到了,援兵会来的!”高函很是肯定的道,那吴襄若是想再进一步,不可能不发援兵,而且,若是自己死在这里,加上祖大寿的事情,辽东这边,会乱成什么样子,那绝对不是吴襄想看到的局面。
“胡袄!”
宁远城里,吴襄脸色阴沉,对着自己麾下的一个参将,狠狠的瞪了一眼,就是在刚才,这参将禀报上一条紧急军情,在锦州和大凌河城之间,出现了鞑子大量的军队,人数只怕不下数万。
要知道,自从去年明军在孙承宗的率领下收复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将鞑子军队赶出山海关,鞑子已经消停了不少,大明家大业大,损失点兵马,立刻就缓过气来了,但是,鞑子可不同,他们总共就那么点人马,一下在京城下丢了上万人,足够他们养精蓄锐好些日子了。
如不是这个考虑,朝廷也不会趁着这个机会,重新开启修筑大凌河城的工程。
修筑大凌河城的意义,无庸赘述,当日孙承宗就曾经言道:“广宁,海运、陆运皆难义州,地偏僻。因此,必须先占据右屯,聚集官兵,积蓄粮秣,方可逐进,逼近广宁。右屯城已隳,筑城而后可守。筑之,敌必至。必复大、凌河,以接松、杏、锦州。”
作为兵部尚书的孙承宗,态度是很明确的,那就是:一、广宁、义州暂且不修。二、右屯重要,距海较近,应先筑守。三、为保右屯,还是要修大、凌河城,互为犄角。四、关宁锦防线诸城,要进行串纵连接,加强防御体系。五、筑右屯,敌兵必至,而筑大凌河城,敌更必争。
实际上,祖大寿带到大凌河城的兵马,也做好列必争之的准备,大凌河城歩骑各七千余人,祖大寿以下副将参将游击二十余人,他们一边抓紧抢修着城池,一边厉兵秣马,防备着鞑子的侵袭。
现在这倒霉参加居然禀报吴襄,鞑子没出现在大凌河城,而是出现在锦州和大凌河城之间,这是个什么意思?难道,鞑子对即将修筑完成的大凌河城,视而不见,而是打算用他们坚硬的脑袋碰一碰锦州或者宁远吗?
吴襄没觉得鞑子会愚蠢到这个地步。
“大帅,末将敢拿性命担保,两以来,末将十多支斥候队,带回来的消息互相印证了,真是有上万鞑子出现在了那里啊!”
参将言之凿凿,吴襄有些狐疑了。
“他们往哪一边而来,锦州,还是宁远?”他沉吟了良久,看了看桌上巨大的图舆,开口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