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童听得是哑然失笑,正人君子也学会甩锅了,搞得好像这事他们没参预似的,果然是被自己带歪了。
咸淳五年七月初一,天刚蒙蒙亮,皇宫丽正门外已汇聚了不少文武百官,今天是月初的朝会,临安城中四品以上官员均要参加。
此时宫门尚未开启,官员们有的三五成群在交谈,有的见面在寒暄,还有的人则在一旁闭目养神。
后方人群突然传来一阵骚动,接着就听有人叫道:“周公来了。”
众人的视线一起向外望去,只见一顶绛红色大轿从远处缓缓走来,头前开道的家丁每人提着一盏灯笼,灯笼上有一个大大的“贾”字。
大轿并没有停在宫墙边的停轿区,而是径直往宫门处而来,所过之处人群纷纷朝两侧避让,沿途“周公、周公”之声不绝于耳。
大轿稳稳停在丽正门前,却不见轿中之人出来,周围喧嚣声渐渐停了下来,四周一片寂静。
又过了一会儿,宫门终于缓缓打开,出来一群近卫班直,分立在宫门两侧,文武百官很默契的按品级高低排成了两列纵队,又有八名身穿黄衣的力士出得宫门,抬起了那顶绛红色大轿。
大轿被抬进了宫门,文武百官跟在轿后亦步亦趋的进了丽正门,身为平章军国重事的贾似道竟然是坐轿上朝。
大轿在宫中御道上前行,一直来到大庆殿丹墀前才停下,刚一落稳,身材微胖的贾似道便从轿中钻了出来。
整了整衣冠,贾似道凝神静气,抬头看了看高大巍峨的大庆殿,大袖一甩,率先登上丹墀一侧的石阶,文武百官紧随其后依次登上石阶。
进入大庆殿分两侧站好,文官怀抱玉笏,武将昂首插腰,一个个如泥雕木塑般静默不语。
随着一声“圣上驾到”,身着龙袍的赵禥在几名太监簇拥下缓步登上御台,走到正中龙椅前站定,目光看向台下一众文武大臣。
群臣一起跪到山呼万岁,三拜九叩后,皇帝赵禥才道了声“众爱卿免礼平身”,便大刺刺的坐在了龙椅上。
待群臣礼毕起身,赵禥看到最前方的贾似道,连忙又站起身,温声道:“师臣辛苦了,赐座。”
马上就有宦官搬来了一只绣墩放在贾似道身后。
赵禥今年刚满三十,称贾似道为“师臣”,就如同三国时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一般,是把对方当成绝对可以依重的师长和长辈,可以说是最高的礼遇。
“老臣谢陛下赐座。”贾似道躬身行了一礼,小心翼翼的在绣墩上坐下。赵禥见贾似道坐下,自己这才重新坐回到龙椅了。
贾似道身后,年逾七旬、一头白发的参知政事王爚则平静的站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而在不远处,赵禥的亲生父亲、荣王赵与芮则是一脸的郁闷,看向贾似道的眼神充满了羡慕嫉妒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