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喜欢乌鲁木齐呢?”秦谨问。
“乌鲁木齐的包容性和遇事不慌、瞬间凝聚的状态。”燕宇说,“乌鲁木齐住着全国五湖四海的人,还有其他国家的很多友人,这里住着全国最多的民族,我们可以不懂对方说什么,我们可以不跟对方说话,只是偶尔的一个眼神,就知道那种接纳。”
“我也很喜欢这样的状态。记得一次坐公交车的时候,一个维吾尔族小女孩像个小猴子一样,喜欢爬来爬去,我判定是刚上幼儿园不久,她妈妈跟她一起。”秦谨说,“我跟那个小女孩交流起来,没想到她那么小,居然汉语学了不少,她在跟我交流的时候,她妈妈都感觉到很惊讶,她没想到女儿汉语说得那么好。最后,我们还合影留念。”
“就像我善意地向对方微笑,对方同样会给予微笑一样。”燕宇说,“上过内高班的孩子们,他们的视野一定会不一样。”
“你还知道内高班?”秦谨问。
“那是当然,我毕竟在乌鲁木齐待了这么长时间了。”燕宇说,“我在北京的时候,有一次去西站坐车,就遇到了一群内高班的学生,并且跟他们及他们的老师、厨师交流了很多。那时,我就想来乌鲁木齐,我想很多事情,你在潜意识里想做了,一有机会,就会找一个理由去做了。”
“我在新疆生活了这么多年,还没你懂得多。”秦谨说。
“可能很多人,对自己故乡都不太了解,也就是没有认真研究过。他们觉得自己的故乡就那个样子,从小就在那里,有什么好了解的。”燕宇说,“能跟别人说一下自己的故乡的一些故事就行,可是到了一个陌生地方,人类的惯性思维,就是必须要尽快熟悉,最好能跟当地人深入交流,才能站稳脚跟,融入进来。这时,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历史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难怪很多跨专业考研的人,都比那些一直学一个专业的人要强,而且思维活跃。”秦谨说。
“这你都知道,这是兴趣的新鲜感和疲于应付的审美疲劳的对比。”燕宇说。
两个人在归程中,聊了那么多,到饿的时候,还真的相约去了吃拉条子,过油肉的。
秦谨笑着对燕宇说:“加不加面?”
“当然加面。”燕宇笑着说。
“你就不怕胖死你。”秦谨说。
“胖也得见面,这是作为乌鲁木齐人的个性,得硬气,得有韧劲。”燕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