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回,“我刚才在室外都听见了,长得跟什么东西爆炸声一样。”
素来爱笑的梅姨都全无笑意,眉头紧锁,她说出自己的假设,“我猜是隔壁,要不要投诉他们扰民?”
有人当即附和,“别说,隔壁那家是真能吵吵,一年装修两次,一次装修半年,噪音大的,从年头响彻年尾。以前无人长住就罢了随他们折腾去吧,可是现在……”
见那人不好说了,梅姨又接了话茬掩面轻笑,“现在家里可多了个“小祖宗”,别说噪音干扰了,就是她自己稍不如意,也要闹得人仰马翻才会如意。”
气氛忽然变得安静,没什么人敢接,只有她的丈夫在轻声咳嗽。
梅姨会色,话锋一转,
“照我说啊,也甭给隔壁那户什么面子。尊重是相互的,既然他们不懂,那就……用点别的法子,让他们另寻去处好了。”
叶司音淡淡道,“只不过是些细枝末节的,不必为难别人。”
到这里,多年公事的相处经验之谈,梅姨夫妇两相视一眼,几乎可以确信那声巨响就是源自楼上而非隔壁。
梅姨笑但不语。
她右手旁,男人儒雅一同笑笑,看向妻子的目光和语气一样温和亲近,“你家雇主可有誉为典故的涵养。”
像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会传染似的,梅姨费解道,“什么典故。”
“千里捎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
国人尽皆知的典故。
典故源于
隔壁修墙,占了邻居的三尺地,邻居不仅不恼不怒,反而异常宽容大度地又送了隔壁三尺地。
这样一来隔壁的面上也挂不住了,退了三尺回来,改道为宽六尺的公用小径。
本意是用来弘扬宽容大度的处世之道,用在自家雇主“嫁祸”邻居的处世之道……自然,多少有点变了味道。
偏偏双方之间
那对夫妇既好意思说,叶司音又好意思听。
他不仅听了,且听的面不改色心不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