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父说给风轻雪听,风轻雪忍不住拍了下自己的脑袋,“瞧我,忙得都把孩子们的事情给忘了。孩子们的户口都落实了吗?”
“放心,都落实了。”陆父压低声音,“关城和关域和那群孩子一样,都是以无家可归的孤儿落户在王楼大队,成分上写的是贫农,模糊了两个孩子的真实来历。你舅舅往上面打过报告,经过上面的同意了,准备过段时间把那群孩子安排到王楼大队。人心都是肉长的,谁也不忍心看着一群孩子无家可归。而且,城镇方面恨不得把人口多多地分散到广大农村,减轻他们的压力,就想让王楼大队开个先河,我觉得是为以后接收城镇居民做准备。”
风轻雪听完,不得不佩服陆父的敏锐。
虽然五六年前就有了知青的出现,但规模不大,明年才有人提出关于这方面的建议,大规模上山下乡则是五六年后的事情,表面上是听从上面的指挥,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展开手脚大有作为,实际上是国家为了减轻城镇的人口压力,安置应届毕业生,以免发生动乱。
“大舅有没有说怎么安置那些孩子?”比起现在没见踪影的知青,风轻雪更关心孩子。
陆父想了想,“说了,现在叫那些孩子暂时住在防空洞里,等到秋后忙完,生产大队组织老百姓给他们盖几间茅草屋,免得住在山里让人担心。”
对于孩子来说,这是最好的结局了。
风轻雪很为这群孩子感到高兴,也对自己大舅的宅心仁厚有了新的认识。
“哦,对了,陆叔,大舅今天跟我说,后天盖房,他来安排,钱我给过了,到时候您看着点儿。”风轻雪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陆父,果然看到陆父露出满脸笑容。
“好好好!等房子盖好,就等阿江回来了!”
是啊,就等陆江回来了。
可是这场战争打到什么时候,谁都不知道。
不提陆江还好,提到他,风轻雪再也压不住心底汹涌的思念,回到草湖大队出工都有点没精打采,所幸她只需照看两头任务猪即可,工分由风藤一人足矣。
新房已落成,依旧没有陆江的任何消息。
前面漏了一章,所以重新修改了一下,看过的亲重新看一下,然后在这一章多更了半章。
最后关于物价我再重申一遍,六七十年代平均工资三四十,普通老百姓一般都低于这个平均值,三年困难时期,就是59年到62年上半年,黑市上,粮票是五块钱一斤,去买粮食不见得能买到,所以当时黑市的细粮粮价是五六块钱一斤,一斤细粮能换三到五斤粗粮,不然不会说是高价粮了。三年过去后,粮食丰收,饥荒得到缓解,黑市粮价是国家的五倍左右,细粮块把钱一斤,玉米面五六毛一斤。
国家价格是大米一毛三四一斤,玉米面八九分钱一斤,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三十年基本变化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