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意外来自梵罗空军。
按照斯兰驻军司令部发来的战报,在击溃15机群之后大约15分钟,梵罗空军的战斗机群赶到。
差不多100架4重型战斗机!
要命的是,这些战斗机分成了几支大编队,每支编队的规模在20架左右,也就是一个大队。
结果就是,在500千米之外就被“指8”发现了。
随后,前出的“战11”接到了“指8”的警告,启动了火控雷达,在搜索梵罗战斗机的时候发现了离得更近的16。更重要的是,前面那架“指8”及时的调整了雷达的工作模式,把雷达波束的扫描角度缩小了一半,等于把单位功率提高一倍,探测距离由此增加了几十千米。
正是如此,“指8”及时发现了那些从两侧包抄的16。
战场局势变得明朗,纽兰远征航空队的优势顿时就荡然无存。
当然,帝国空军的前线指挥官也及时的调整了战术,比如让前出的“战11”机群利用速度优势,突击纽兰预警机。
至于纽兰预警机的方位,是由伴随“指8”活动的大型电子侦察机提供。
虽然只测出了大致方向,没有获得准确的距离参数,但是16都能从两侧包抄,足以证明3离得不会太远,肯定在“战11”的作战半径之内,就算没获得距离参数,也没多大的影响。
随着距离缩短,“战11”的雷达就能发现3。
40多架“战11”全速冲刺,绝不是闹着玩的。
哪怕这些战斗机就没有剩下几枚12,可是只要离得足够近,就算使用机关炮,也能把预警机揍下来。真要是杀红了眼,哪怕炮弹用光了,飞行员都有可能驾驶战斗机直接撞击预警机。
更加严重的是,在正面迎战的16只有12架!
至于从两侧包抄的16,就算弹药很充足,加速性能非常的优秀,也未必能够追上全速冲刺的“战11”。
结果显而易见,靠前的那架3在受到威胁之后,立即就转向规避。
只是,预警机的飞行速度还不到每小时900千米,而“战11”在完成加速之后能够超过2马赫。
至于正面迎战的12架16,就算用“麻雀”拦截,也无法击落全部“战11”。
随后,后方那架3也不得不转向规避。
为了对付“战11”,纽兰预警机不得不给梵罗战斗机下达命令,让那些笨重的二代机拦截“战11”。
简单的说,场面顿时就全面失控。
帝国空军这边,情况就不一样了。
虽然制空作战的主力是“战11”这类重型战斗机,但是受产能限制,并非所有部队都能获得重型战斗机。
其实,在大战爆发之后,帝国都没有能够解决“战11”的产能瓶颈,或者说帝国空军没有提高“战11”生产效率的动力。原因很简单,在配置上全面升级的“战11”已经完成设计,前者是保留了制空作战能力的多用途重型战斗机,而后者是全面强化了制空作战能力的空优战斗机,均配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后者还配有综合光电探测系统,制空作战能力比“战11”提高了数倍。在完成验收测试之后,这两种改进型“战11”就将投产,成为“战20”正式服役之前的主力战斗机。
按帝国空军的规划,还会以的水准对前期型号进行改进。
正是如此,战术航空兵的很多前线作战部队装备的是“战10”。
严格说来,“战10”的空战能力,特别是超视距空战能力比“战11”要强一些,主要是配备了无源相控阵雷达。
虽然在解决了小型化的技术难题之后,帝国空军没再发展无源相控阵雷达,特别是战斗机的火控雷达,全都在向有源相控阵雷达看齐,而“战10”也由此成为了帝国空军唯一配备无源相控阵雷达的战斗机,但是就性能而言,无源相控阵雷达不管是在探测距离,还是在多目标交战能力上,肯定超过了传统的多普勒雷达。
要说的话,还是“战10”稍微小了一点。
因为是轻型战斗机,所以不管是机首雷达罩的尺寸,还是雷达的整备质量,都远远比不上重型战斗机,性能也就受到了限制。换成重型战斗机的话,只是扩大天线尺寸与增强发射功率就能大幅度提高雷达的性能。就拿“战11”这个级别的战斗机来说,换上无源相控阵雷达,对为5平方米的目标,最大探测距离能提高到400千米以上,跟踪距离能达到150千米。
当然,也就是得益于无源相控阵雷达,“战10”才获得了不亚于“战11”的超视距空战能力。
与“战11”相比,“战10”的最大缺陷,其实是作战半径偏短。
在挂上3具大型副油箱,采用24的空战挂载,“战10”的作战半径才1200千米,比没有挂副油箱,而且多挂了2枚中程空空导弹的“战11”短了300千米。如果把中程空空导弹增加2枚,作战半径将缩短到1000千米以内。只有挂3具副油箱与2枚格斗导弹,作战半径才能达到1500千米。
正是如此,空军前线指挥官一般让“战10”执行战区防空任务,用来保护机场等重要军事基地。如果是执行进攻任务,“战10”往往在重型战斗机后面,掩护预警机,以及充当预备队。
通常情况,空军还会出动加油机,因此留在后方的“战10”能够较为方便的进行空中加油。
这次也不例外。
在“战11”机群后方,就是分成了4个编队的32架“战10”,其中2个编队负责掩护预警机与电子侦察机,另外2个编队的位置稍微靠前,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加速,缩短与重型战斗机编队的距离。
按典型的空战战术,这2个编队的16架“战10”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战11”提供掩护。
因为相距太远,所以3并没有发现这些“战10”。
等到距离缩短,两架3都已转向规避,还在指挥引导梵罗战斗机,因此就算发现了“战10”,也未必能够及时警告己方战斗机,更不要说指挥已经乱成一团的16前去迎战。
此外,这些“战10”都是“满血”状态,全都挂了4枚12!
对几十架从两侧包抄的16来说,这绝对不是好事。
也就是遭到“战10”攻击,大部分16没有能够完成夹击“战11”的任务,也就没有能够阻止“战11”全速突击。
战斗进行到此,已经没有多少悬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