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节选自出自唐代王维的老将行
伪燕宰相周挚再次集结起军队,改攻北城。李光弼立即率主力进入北城。荔非元礼分给白复五百精锐陌刀手,追随李光弼进入北城。
李光弼登上城楼,眺望燕军军阵。
李光弼取出令箭,布置防御任务,诸将领命而去。
李光弼让白复的陌刀军稍事休息,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支援诸将。
白复虽然厮杀一场,但丝毫没有倦意,他趁机仔细观察起河阳北城的城池结构。
在离恨天时,忠嗣师父曾经以大唐十座雄关为例,详细讲解过城池的构造,其中之一就是河阳三城。
而河阳三城中的北城就是忠嗣师父亲自设计。
北城是河阳三城中最坚固的一座城池,所以李光弼将朔方军主力驻扎在此。
城外,原有一条环绕全城的护城河,河道既深且长,仅在城门处有跨河的吊桥可供通行。
护城河底部安插了竹木签和鹿角木,倘若摔入河中或尝试泅水渡河,非死即伤。
但燕军围城多日,已将护城河断流 并用泥土沙包将其填平。
这道防御屏障已失。所以,燕军今日才敢觊觎北城。
大唐州郡的城墙大部分是用夯土筑成 而河阳北城是一座用花岗石和青砖筑成的城池。城砖的规格相当统一 用石灰、糯米浆和桐油混合成的灰浆黏合 异常坚固。
河阳城郭占地面积颇大,城池有防御上的死角。
为了有效监控与防御敌人攻城 忠嗣师父设计城池时,于城墙间隔及边角处,每隔一段距离便筑造凸出的角柱状塔楼“马面”。
“马面”突出墙外的塔身上 凿有射击孔,便于弓弩手于接敌面正向攻击。
“马面”上筑造名为“战棚”的台子,借此容纳更多士兵与守城器具,也能当作烽火台来用。
北城城墙除外,城墙角落还配置弧形箭塔 名为“团楼” 结构与作用都与马面相似。
在“马面”和“团楼”的组合下 整个北城的城墙无一处防御死角。
北城门外是一座半圆形的瓮城 叛军若要攻城 必先突破瓮城。但进入瓮城后,卡在瓮城和城门之间的叛军就会成为弓弩手最好的箭靶。
即便城门外有瓮城这道险关,河阳北城的城门在设计上还是独具匠心。
北城城门前有一道形护墙掩蔽原本暴露在外的城门。
忠嗣师父告诉白复 不要小看这道护墙。
有了这道转弯的护墙,除了利用入城线路上增加的曲折来筛检出入者,更透过缩减城门前可供施力的前置空间 增加防御效果。
即使敌方冲车等攻城器械闯到门前,也会因空间不足无法展开行动 限制攻城锤的撞击力度 最终铩羽而归。
北城的城门是双扇铁皮包木门,要破门长驱直入并非易事。
城门洞的走道内有一道沟槽,沟槽内是一块用巨型条石做成的“千斤闸”,平时以滑车绞盘拉起悬吊。一旦有敌军攻入 “千斤闸”迅速降落 切断退路,伏兵四出,将城内外之敌分隔,分别歼灭。
整座城门和瓮城共有十数个藏兵洞 可容纳两千兵力驻守。
城门内有左右斜坡蹬道,可供骑马登上城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