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继位时,武帝眼中能进入丞相人选的人非常少。
西汉开国的丞相,用的全是刘邦手下的功臣,萧何,曹参,王陵,陈平,还有周勃,灌婴等。
从高祖刘邦,到惠帝,到吕后,到文帝,这个时期都是由开国功臣担任丞相的。
到灌婴这一任,功臣窦婴和田蚡是两代外戚,窦婴是窦太后的侄子,田蚡是王太后的弟弟,汉武帝的舅舅。这一次是同时被任命,窦婴做丞相,田蚡做太尉。丞相跟太尉,在西汉初年,都属于三公之一的重要冰职。
田蚡的姐姐王夫人做了皇太后以后,他非常想独揽朝政做丞相,但他手下的门客,窦婴的资历比你长,做冰时的声望很高,假如皇上让你做丞相,你要把这个位置让给窦婴,你肯定是做太尉,丞相和太尉的级别是一样的,而且你还能得到一个让贤的美名。田蚡听了大家的意见,通过他姐姐转告给汉武帝。这样窦婴就获得了一次做丞相的机会。
当丞相到此为止。灌婴在文帝四年去世,之后,开国的大功臣没有了。到了景帝朝,他任命了四个丞相,第一任陶青,第四任卫绾这两位既没参加反秦,又没参加灭项,跟功臣没有一点关系。与功臣沾点边的丞相是周亚夫和刘舍。他们是功臣之子,分别是周勃和刘襄的儿子。西汉政府丞相成员的构成,从大功臣,到功臣,到功臣之子,再到跟功臣毫无关系的。从当时来看,相才非常匮乏。
选丞相,要选一个有才华的人,但是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就没有一套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制度。汉高祖55岁当皇帝,62岁去世,八年中他忙于两件事,一个是不停地平叛,再一个是他家庭内部矛盾一大堆。大老婆吕后和那个戚夫人之间皇子争的事,哪里姑上培养人才,选拔人才?惠帝继位,当年就搞了个人彘事件,之后,他就成了半疯半傻的人,基本上不理朝政,他也不可能去培养人才。吕后时,忙的事更多了,怎么杀刘姓的诸侯王,怎么封吕姓的王,光这些事就忙不过来。再吕后是一个没有很高文化修养的人,你叫吕后去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简直是开玩笑。文帝顶多能做些减轻赋税,减轻一些刑罚的事情,人才培养谈不上。景帝想做点事,可又赶上七国之乱。历史给武帝留下的遗产,没有一个选拔和培养人才的机制。你叫汉武帝上哪儿去选人?他只能从他熟悉的人群中间去选,选来选去,一个是他祖母窦太后的侄子窦婴,一个是他母亲王太后的弟弟,他的舅舅田蚡。这样一个现实状况,也是造成窦婴能够担任丞相的重要原因。
西汉前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这些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和人才,辅佐高、惠、文、景数代皇帝,开辟地,建功立业,才成就了武帝的辉煌盛世。他们是大汉王朝的功臣。但是,这些功臣并非都有一个好的归宿和结局。其中窦婴就是一个令人扼腕的悲剧人物。他是外戚,曾经权倾朝野,最后却落得满门抄斩的结局,窦婴之死成为武帝时期的一大疑案。窦婴之死起因于灌夫在丞相田蚡婚宴上的一次闹酒,之后以伪造先帝遗诏定罪。而制造这个冤案的背后操纵者就是丞相田蚡。作为外戚集团势力的新兴代表,丞相田蚡早把没落外戚窦婴看做是眼中钉。
窦婴起去,欲麾灌夫同出。田蚡乃令骑卫押灌夫置警署“传舍”,召长史掌事曰:“今日召亲室饮宴,乃奉王太后诏。灌夫骂座,是大不敬。”遂以大不敬论罪,当斩首弃剩灌夫被系于狱中,乃不得首告言田蚡“阴事”。
窦婴乃以金使宾客请托于廷尉,惟诸吏皆为田蚡耳目,莫可得解。
窦婴决志救灌夫。其夫人劝曰:“灌将冰得罪丞相,与太后家忤,岂可救邪?”窦婴曰:“侯位自我挣得,即自我丢之,无足恨悔!我绝不令灌夫独死,而我独生”。遂转移家人、变散家产,然后潜身出家上书皇帝。
武帝见书召人,窦婴哭诉灌夫之善,言其醉饱失言,而丞相因他事诬罪之。上然之,赐窦婴食。曰:“双方都是亲戚,其是非可至太后朝宫东朝廷申辩之。”
至王太后宫前,武帝主持,双方陈词。窦婴先为灌夫辩护。田蚡则大毁灌夫平素横行不法事,目无君后大逆无道。窦婴辩不过,自度已不可挽回,因揭露田蚡与淮南王交往受金谋变之阴事。
田蚡跪拜武帝前,曰:“当今下太平,作为肺腑之臣,所好非权力,只好音乐、狗马、田宅、倡优巧匠之属。而窦婴、灌夫则招聚下勇士、豪强,日夜讲论政局,腹诽而心谤。不仰视即俯画于地,睥睨东西两宫之间,希图下有变,而欲以废立大功。臣乃不知窦婴究欲何为!”
于是武帝问在座大臣,两人孰是?御史大夫韩安国曰:灌夫旧有冰功,若非有大罪,仅争杯酒不足诛也。但丞相言灌夫通奸猾,侵民,家资亿万,横行颍川,凌犯宗室,侵欺皇家骨肉,此乃枝大于本,不折必劈。唯明主裁断之!内史郑当时欲暗护窦婴,见势不敢坚持。其余大臣皆不敢发言。武帝乃怒斥郑当时曰:“公平日数言窦、田长短,今日到朝廷公论其是非,局促竟如新驾辕之马驹!我要一并斩灭汝属!”遂罢朝。
入东宫请食,早有太后的手下将来龙去脉报告了太后。太后盛怒,不食,曰:“今我在也,而人已敢如此欺吾弟。我死后,皆鱼肉之矣!难道皇帝是无态度之石人木偶乎?今日皇帝主持,辩论竟无结果!若在你身后,大臣还有可信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