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淳本来就不是爰管理闲事的性格,当下把孩子交给母亲王氏看管,自己携二妻一妾去壶口观看黄河瀑布,顺便在宜川县境内游山玩水,根本把一切闲情俗事置之不理。
解兴和族中一位堂弟去调研农家三宝的事宜,解旺和几个族中子弟护卫解淳的安全,祥瑞伯在家乡玩了个不亦乐乎,而且乐不思蜀,气得王氏大骂解淳没良心。
弘治十五年九月十六日,解俭从解家村出发,去宜川县迎娶程梅,解淳则在家中迎接来贺喜的宾客。
在众多宾客之中,他看到自己的未婚妹夫,是一个儒雅清秀的少年,和小白脸解淳大有一拚。
解淳与神情有些拘谨的妹夫叙谈一阵后,在解淳的多方试探后,解淳放下心来,对未婚妹夫的印象极为不错。
虽然出身贫寒,却极为有志气和毅力,年仅二十岁便考中禀膳生功名,也是一个读书写文相当不错的士子,不愧是妹妹小丫自己挑中的未婚夫婿。
解淳此时己经渐渐溶入明朝人的生活,知道在世人眼中,文人还是占据社会顶层主流,虽然武科也实行几年,但文贵武贱的世俗眼光,岂能在一朝一夕间改变。
小Y的良配,在解淳的长辈眼中,还是以读书人作参考,小丫能够挑选和察看对方,已经是沾了解淳的多方努力,为她争取来的权益。
否则早和她的堂姐或表姐妹们一样盲婚哑嫁,甚至在婚前见不到男方一面,就嫁作他人妻,有的在结婚后才知晓自己的男人丑俊,健康或身患疾病,上进或纨绔,都看女方的运气。
以至于后世才流行一句俗话,叫做“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大有隔皮猜瓜,碰运气赌祸福的意味。
解俭婚后和妻子程梅相处得极好,毕竟两人以前有过短暂接触,双方的行事和性格略有些了解。
再加上解俭受哥哥解淳的影响,和其他明朝男子的观点有些不同,对女性颇为尊重。
程梅又是禀承三从四德的传统女人,夫妻双方互相忍让,也相互尊重,两个人的感情如胶似漆,相处得非常融洽和睦。
年终时节,解淳的妹妹小Y出嫁,年仅六岁的解恪,作为娘家人送嫁,在姐夫的村子里大受欢迎,有不少女孩家长托人作媒前来提亲。
解淳以解家子弟以学业为重,借故推辞掉,他不想让乳臭未干的弟弟,这么小的年纪,就订下婚约,被紧紧束缚住,将来自由选择的权力。
万一他长大成人之后,再碰到自己心仪的女孩,要不要再上演一出‘棒灯鸳鸯’的闹剧?到那时候处理起来,会更加糟糕尴尬。
最起码也等解恪长到十六岁,自己已经具备基本挑选能力,再由他自己拿主意,虽然有人大为不满,在背地里说三道四。
但解淳不吐口笞应订婚之事,解礼夫妇二人虽然不了解大儿子为何如此安排,但不想让解淳在人前失去威信,也只能找借口推脱掉提亲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