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仪叩头拜谢。
晋景公就问:“你的家族是干什么的?”
钟仪回答:“搞音乐的(伶人)。”
这个职业,在古代地位不高,却很受君王重视。现代人想听什么音乐,随便点个按钮即可,即使走在大街上,音乐声都震耳欲聋。
古人就没这条件了,只有君王诸侯,养有乐队,而且是家族式的,老子儿子孙子,代代相传。一般人想听音乐?纯是找死。所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普通人家,绝对不允许奏乐。
晋景公听说钟仪是音乐世家,也不体谅一下人家的感情,问道:“能演奏吗?”
这不废话吗?专门搞音乐的,那就是他的职业,岂能不会演奏。钟仪客气回答:“这是先人的职业,不敢从事其他工作。”
不得不赞赏,古人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非常高。
晋景公命人给了他一把琴,让他弹奏一曲。钟仪也不客气,援琴鸣弦,轻拢慢捻,弹奏的全是南方的曲子,忧伤之情从指尖流出,听去让人恻然。
听了钟仪的演奏,晋景公很赞赏,问他:“你们的国君怎么样呢?”
钟仪说:“这不是我这样的小人物所了解的。”
这话也对,钟仪的级别很低,平时跟楚共王也搭不上话茬;只有演奏的时候,才能引起国君关注,根本没资格说话。至于国君的为人,他更不愿意说三道四。
此时的晋景公,内心有一个非常伟大的想法——希望能与楚国言和。双方为了一个虚名,打来打去许多年,各自损兵折将,无辜损伤,谁也灭不了谁。
许多人都盼望和平,包括一些大臣,比如士燮。
但是,晋景公并不了解楚共王,不知道自己的愿望能否实现,希望能在钟仪这里,了解一些。
晋景公再三询问,钟仪只好回答:“当他做太子的时候,每天早晨向公子婴齐(令尹子重)请教,晚上向公子侧(司马子反)去请教。别的我就不知道了。”
对于自己的国君,说什么雄才大略一代天骄天下无敌,没必要,太虚假,说多了别人也不信,说点实在话更好。
钟仪说得很实在,无褒无贬,不亢不卑。
晋景公听了,没说什么,这也太简单了。回去后,把这话对士燮说了一下。
士燮一听,立刻对晋景公说:“楚囚,是一位君子啊!举出先人的官职,不忘根本,这是‘仁’;演奏家乡乐曲,不忘故旧,这是‘信’;列举楚君做太子的事,没有私心,这是‘忠’;称呼二卿的名字,尊重君王,这是‘敏’。用仁来办事,用信来守护,用忠来成就,用敏来执行。事情虽然大,必然会成功。君王应该放他回去,让他结成晋、楚的友好。”
由于士燮的一番评论,钟仪具有四种高尚品德,后世也称他为‘四德公’。
于是,晋景公厚待钟仪,放他回国,以促进两国友好。
当了两年‘楚囚’,没有本国救援,全凭自己一片忠心,终于安全回国。他捎去了晋景公和平的愿望,捎去了天下百姓许多年的期望,也捎回去一个很渺茫的机会。
冬季12月,楚共王派遣公子辰去晋国拜谢,以回报钟仪的使命,请求重温旧好,愿意缔结盟约。
这些年,晋楚争来争去,战斗连年不断,但是双方谁也灭不了谁,受苦受难的还是各国百姓。
现在,通过‘楚囚’钟仪,终于迎来一丝转机。双方表达了友好的愿望,但要付诸实施,却并非派个使者签个协议那么简单。想要和平,任重道远啊!
春秋时期,琴师的地位比较低下,大部分都默默无闻。但是,其中有四位琴师,除了他们高超的技艺,更重要的,是他们正直的人品。
钟仪,属于其中之一。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以琴师的身份,为南北的和平之门,开启了一条缝隙。
春秋的历史之中,有他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