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反率军赶到,还没开战呢,却迎来两位喊冤的——郑悼公和许灵公。作为两个国君,竟然跑到楚国的臣子那里讨公道,请他秉公执法帮忙断案。
‘君不君臣不臣’,实在太丢人。
其实,这件事明摆着,就是小国欺负更小国,谁有理,谁无理,大家心知肚明。郑悼公派大臣皇戌当代言人,皇戌能言善辩,把许灵公说得哑口无言,有理也成了无理。
子反当然不傻,他没有当过法官,没有审过案,没有干过那些黑心的勾当。但在官场混了这么多年,他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一句错误,就可能导致天翻地覆的变化。
俩人都是一国之君,而且都是楚国的小弟,这让子反很为难。要说郑国是受害者吧,显然违背良心胡诌八扯;要说许国占理,那就得罪郑国,万一郑国背叛,自己吃不了兜着走。
郑国,不能随便得罪。作为中原要冲,郑国至关重要,得郑国者得诸侯,这是南北争霸的关键。如果从战略角度看,宁可昧着良心得罪许国,也不能得罪郑国。
子反不是那种龌龊人,琢磨来琢磨去,实在不敢乱下结论。最后,他委婉说道:“我不太了解你们两国的是非。如果您二位能屈尊前去问候我们的国君,相信寡君和他聪明的大臣们,一定能秉公执法、明辨是非。”
一句话,把是非对错推到楚共王那里。
这事一直拖到公元前586年的夏天,许灵公一纸诉状,把郑悼公告到楚共王那里,必须走法律程序。6月,郑襄公亲自去往郢都,两个国君,终于在楚国碰面。
由楚共王作为审判长,一群大臣作为陪审,分清原告被告,就开始唇枪舌剑的辩论。
这件事,就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明明知道真假对错,但是还必须审判,必须走个程序,必须让大家心服口服,然后宣布审判结果。
这种场面就跟现在的法庭审判差不多,各有各的律师团。明明知道是非曲直,明明知道罪犯罪大恶极,明明杀了人,还要给他进行无罪辩护。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可恨的是,有些犯罪分子还真的能无罪释放,比如精神病、抑郁症等,都能在外面活的像个人样;或者凭借昔日的功劳,警告记过,因功减刑,坐几年牢狱就成为自由人。
不说了,说起那些能逃脱惩罚的罪犯,就让人生气。
为了能打赢官司,许灵公吸取教训,准备的很充分,摆事实讲道理,把郑国的官员驳斥的一无是处。
显然郑国是欺负人的,无理;许国是被欺负的,有理。身为楚王,不能当着众臣之面,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那不是好榜样,影响太恶劣。
楚共王挺公平,判定许灵公胜诉,郑悼公败诉,同时抓了郑国的两个代理大臣(相当于现在的辩护律师)——皇戌和子国。
这位皇戌,就是‘邲之战’前鼓动晋国开战的那位使者,嘴皮子挺厉害,但还是掩盖不了真相;子国是郑国的贵族,他是个一般人,但却有个非常著名的儿子——公孙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子产,几乎与管仲齐名。
估计楚共王一定也考虑很多,想到了得罪郑国的后果。但是,他必须这么做,必须让楚国的臣子明白,做个正直的臣子,做个爱国的臣子,要坚持真理。
作为楚王,他不能偏袒,不能颠倒黑白,不能给臣子们做反面典型。
诉讼失败,两个大臣被抓,这让郑悼公颜面扫地。楚共王并没有为难他,国君都有豁免权,归国之后,郑悼公立刻派公子偃去联络晋国,请求结盟。
晋国一直想得到郑国,没想到兵不血刃,郑国主动投怀送抱。
当年8月,郑悼公和晋国的赵同,在垂棘(一般认为在今山西潞城附近)结盟。赵氏家族,距离灭亡的日子,越来越近。
不费一枪一弹就得到郑国,让晋国收获意外之喜。郑国地处中原要塞,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大战,都是因为郑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以这么说:晋楚之争,就是对郑国的争夺。
为了许国,楚国失去了郑国,有点得不偿失。但是,秉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我们依然认为,楚共王的做法,失去的是一个郑国,得到的是天下人心。
案子断完了,故事却没有结束,一切只是刚刚开始。郑、许的恩怨,将延续十年,最终,引发了晋、楚的第三次大会战。
由于郑国的反复,中原再次战云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