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襄公刚刚去世,托孤之言犹在耳,你赵盾就要更换继承人,实在说不过去。作为晋襄公的遗孀,她与国君是一个级别,敢杀她,与弑君无异,给赵盾一百个胆子也不敢。
晋国的各位大臣,支持不是,阻止也不是,被穆嬴折磨得进退两难,逐渐有了悔意。
有人提醒她,在这里哭闹没有用,赵盾才是最关键的。
一句话点醒穆嬴。退朝之后,她又不顾身份仪表,抱着儿子,追到赵盾家里,依然一把鼻涕一把泪,向他跪下、磕头、求情,那场面,非常可怜,非常感人,铁石心肠也要被软化。
她哭诉道:“当初先君那么信任您,把孤儿寡母托付给您。曾经捧着孩子对您说:‘这个孩子如果成材,我就受了您的恩赐;如果不成材,我就要怨恨您。’如今先君尸骨未寒,言犹在耳,您就要背弃,天理何在?”
穆嬴悲伤之余,给后人还留下一个成语:言犹在耳。
真是‘一哭二闹三上吊’,为了自己的儿子,她什么也不顾了,身份地位、颜面、危险,全都抛掷脑后。这么闹,虽然丢人,虽然危险,尚存一线生机;不这么闹,新君即位,必死无疑。
母爱的伟大,或许是平平淡淡的数年如一日的乏味生活;或许,是一瞬间爆发出的虽粉身碎骨而无所畏惧的决心;为了自己的孩子,豁出去了,丢人,算什么?死,又算什么?
但是,我们认为,穆嬴不丢人。她是一个女人,更是一位母亲,在她的心里,没有什么比儿子的未来更重要,没有什么比儿子的生命更重要。
放眼大千世界,万物生生不息,唯有母爱,始终如一。
话说回来,她不哭不闹,别人能让她们母子安稳活着吗?历史告诉我们,绝对不可能。身为明君的晋文公,即位后还派人杀死了侄儿晋怀公;后来的秦汉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新君即位,都要铲除各种威胁,特别是兄弟姐妹。
在那个权力至上的朝廷,如果儿子被废,公子雍到来,首先必然要找个理由,铲除她们母子。
穆嬴的做法,把晋国朝堂搅得不得安宁。毕竟是君夫人,谁愿意招惹?关键是,穆嬴的话语句句在理,无可驳斥,感情上、道义上、法理上,绝对说不过去。
许多大臣都开始同情,连赵盾也害怕了。
因为年纪幼小,就废掉夷皋,改立新君,这本身就不合道义,不得人心。赵盾,犯了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为他将来的‘弑君’,埋下隐患。
穆嬴不仅是在赌命,也是在拼命。她已经把头低的很低,已经给赵盾跪下,已经不顾一切,歇斯底里。如果这样还不能让赵盾回心转意,能否反戈一击?
《左传》记载,赵盾及众位大臣‘皆患穆嬴,且畏逼’。
虽然她只是个弱女子,如果整天这么闹下去,对赵盾极端不利。派人杀公子乐可以,但派人暗杀穆嬴,暗杀太子夷皋,那影响可就恶劣了,属于‘弑君’大罪,将被载入史册成为千夫所指。
现在,事情闹得越大,对穆嬴越有利。
或许,穆嬴的背后,也有家族势力,也有支持的大臣。谁敢保证,他们不能反噬一口,威胁赵盾呢?
面对这种局面,赵盾,有些后悔了。他聚集大臣们重新商议,看看如何解决。几番讨论,最终决定,还是立太子夷皋吧,不换人了。这女子,惹不起!
这位夷皋,就是未来的晋灵公,一个‘灵’字,注定他的结局。
至于派往秦国的先蔑和士会,离去多日,无法召回,他们的安危,走一步算一步,顾不得那么多了。
穆嬴,一个弱女子,经过不懈的哀求,不懈的努力,终于争取到各位大臣的同情,为自己的儿子,搏得一线生机。‘可怜天下父母心’,从后来的结果看,虽然这个儿子不争气,但是,并不影响穆嬴的伟大。
有时候想一想,母爱,其实很简单,就一个字——无,无怨无悔的无。
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坚强,穆嬴终于为儿子保住了国君的位置。这可坑苦了先蔑和士会,他们还不知道国内的巨变,带着公子雍和秦军,高高兴兴急急匆匆地往回赶。
更糟糕的是秦国大军。他们带着诚意,带着友好,带着满腔热情,来到两国边境,却根本不知道,晋国内部发生了巨变。他们,根本没想过作战,根本没有任何战斗的准备,命运,跟他们开了一个大玩笑。
赵盾,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棘手问题:秦国大军。
他们已经护送公子雍,驻扎在边境线上。如何跟秦国交代,是战?是和?众人都在等待他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