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虽然战败,实力还在,眼看晋国政治清明,军事力量强大,很难寻机报复。楚成王也是一代明君,他明白,和,则互惠双赢;战,则两败俱伤。
公元前628年春,楚国派斗章去晋国访问,表达善意;晋文公也需要安定,派阳处父回访,两国终于回到和平发展的正轨。
南北两个大国的和平,是周边小国的幸福。不过,在诸侯林立的春秋时期,想和平,永远是一种奢望。
眼看国家逐步走向正轨,公元前628年冬,晋文公的身体却越来越差。十九年的流亡,既是磨砺,也是摧残,他再也无法坚持,一代霸主,病重而亡。
对于他的年纪,各种版本说法不一。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公元前636年回国即位,当时他已经62岁,那么晋文公活到了70岁,古代绝对高寿。以此推算,他流亡时(公元前656年)42岁。
以此推断,重耳的姐姐(太子申生的姐姐穆姬),在公元前655年嫁给秦穆公,那么她出嫁至少30岁以上,这绝对说不通。那个年代,女子二十之前必定出嫁,像姜子牙那样能娶个60岁的黄花闺女,那是演义小说,与现实太离谱。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穆姬比重耳晚出生二十余年。自从开放二胎之后,儿子像孙子的现象,很常见。
但是,后人对《史记》的说法有很多怀疑。因为《国语》中记录,晋文公流亡那年(公元前656年)17岁,在外19年,回国时才36岁;以此推算,他死亡时才44岁。
这两个数字,相差26年,都有解释不通的地方。
如果按《左传》、《国语》记载推算,公元前628年重耳去世,44岁,那么公元前665重耳居蒲,夷吾居屈,以抵御戎狄,他们当时不过5——7岁,怎么能看出他们贤明?凭什么吸引一堆人才?也不合情理。
也有人怀疑,司马迁在《晋世家》中记载的‘献公即位,重耳年二十二’,这句应是晋献公死亡时(公元前651年),重耳二十二岁,这样,时间就与《国语》吻合了。
无论如何,晋文公的年纪,成了后世一个谜团,更多人还是接受司马迁的记载。如果真的是44岁死亡,挺可惜,不过在春秋时期,44岁也算高寿。
一切,还是留给专家去考证吧。
晋文公死了,一代巨星就此陨落。回想他的一生,原本锦衣玉食,无忧无虑,没想到宫廷变乱纷呈,竟然流亡十九年。所谓‘天之降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说的,大概就是他吧!
回国后,短短八年间,晋文公的霸业,就达到辉煌的顶点,甚至超越了齐桓公,让后人赞叹不已。不过,他可不像齐桓公那么糊涂,他已经安排好了身后事,把其余几位公子,派到国外,只留太子驩(欢)守国。
太子驩,就是晋襄公,他将继承父业,称霸诸侯。
晋文公的死,让另一个人很高兴,不是仇深似海的楚成王,而是恩重如山的秦穆公。作为老丈人,爱女及婿,他把称霸诸侯的好机会,让给晋文公,也算仁至义尽。
其实,秦穆公内心也想挺进中原,也想称霸诸侯,也想创造自己的历史。在百里奚、蹇叔等人的辅助下,他已经把秦国治理的兵强马壮,现在,终于盼到出头之日。
他的野心,引发春秋时期另一场著名的战役——崤之战。从此,秦晋开始几十年的爱恨情仇,演绎出另一段传奇。
关于春秋第二位霸主的故事,暂时到此,还是先看看秦晋之间的恩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