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位于今河南商丘,作为商朝后裔,一直挺难受。
虽然周朝给了宋国最高的待遇公爵,但是,四周被各个姬姓国包围着,时刻受到监视。有时候想一想,还不如周围的戎狄蛮夷自在,想抢就抢,想造反就造反,根本没有什么顾虑。
最可恨的是,春秋时期的宋国,逐渐受到南蛮楚国的侵扰。多年以来,不得不屈膝低头,这让心高气傲的宋国人很不甘心。
宋国人不善于打仗,几乎十战九败,但是,内部却从没消停过。远的如华督之乱,南宫长万之乱,近的如公子鲍之乱,历代国君没有安宁的时候。
到了公元前576年6月,宋恭公死了,宋国内部,再次出现混乱,史称五大夫之乱。
动乱,并非无缘无故就突然产生,而是日积月累造成的。
当初,宋恭公的父亲宋文公鲍依靠造反起家,在位二十二年,整体还凑合宋恭公继承父亲的衣钵,没有什么大错,宋国人民过的马马虎虎。
而且,有一件事还值得夸奖,就是华元组织了第一次弭兵大会。虽然主要功劳在于华元,但是作为宋国国君,宋恭公全力支持,也功不可没。
随着时间推移,不同国君的后代,就像大树的分支,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其中一部分嫡长子要世袭爵位,一些贤能的屹立朝堂,一些会钻营的,也可谋个差事,一些庶子也必须安置,把朝堂挤得满满的。
到了后期,和许多国家一样,宋国公室的权力越来越弱,各家族的势力越来越强。
宋国作为商朝后裔,就像周朝客人一样,春秋早期就设置六卿。与晋国不同的是,宋国的六卿,全部由公室贵族担任,外人休想插足。
宋恭公死后,宋平公继位,华元做右师,鱼石做左师,荡泽做司马,华喜做司徒,公孙师做司城,向为人做大司寇,鳞朱做少师寇,向带做太宰,鱼府做少宰。
华元与华喜,是宋戴公的后代公孙师是宋庄公的后代其余鱼石、荡泽、向为人等,都是宋桓公的后代。宋国的朝政,以桓族和戴族最为强大,多年来,都被这两大家族把持。
双方看似和睦,实则明争暗斗,没有停息。
公元前576年秋季8月,司马荡泽欺负公室无人,竟然杀死了宋恭公的弟弟公子肥。司马迁的史记则认为,被杀的是宋恭公的太子肥。无论如何,子肥是被杀死了,国君受到打击。
连身边的人都保护不了,这国君当的窝囊,欺人太甚。
当时,执掌宋国朝政的是右师华元。他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职责,不能拨乱反正,没能力讨伐有罪的荡泽,罪责难逃,于是就出奔晋国。
当然,逃往晋国也有目的。经过春秋第一次弭兵大会,华元声名远播。他跟晋国的执政者栾书私交不错,希望能借助晋国的力量,平乱宋国。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大家都没想到。毕竟华元名声在外,是国家的功臣,对抗楚国,劫持子反,组织弭兵之会,他的功劳,全天下的人都看着呢。
他被逼走,宋国百姓还不得造反?而且如果晋国来问罪,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