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接触各种简单定式,进一步学习掌握手筋、死活等知识;简单一句话,就是开始全面学习下围棋的所有方面知识技能。
中级班包括五级、四级、三级、二级、一级和初段。
初段及以上可进入高级班。
老孟嘱咐,要求李铁如每天随时都拿着记分簿,每个孩子到来都给他们签到,之后课上最好能给他们分别计分。
讲课与孩子们实际对局相结合,时间大致各半。
计分也很重要,涉及到奖励。
阳台里面放着提前买好的各种各样小玩具,放学等候家长来接的时间,孩子们可以用积攒的分数兑换奖品。
这是提升孩子们学习兴的一个重要举措。
学习兴从哪里来?
这可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意义重大。
下面尝试着简单讨论一下。
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的智商都比较高,而成绩相差很多,最大的原因,莫过于他们是否对学习有兴。
因为有兴,所以他们学习动力十足,能够主动的面对问题,尝试解决,效果自然也比较好,那么学生的学习兴是从哪来的呢?(这是其一)
先来看看苏氏所给我们的两个例子吧。
第1个说的是在研究学生的知识和提问方式时,一位教师有意识的,对学习差的学生提出较容易的问题,而对学习好的学生提出较困难的问题。
另一个也是数学老师,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用了上课的90%的时间,他对班级分成了好几个组,每个组的学生学习程度不同。
对于学习好的组,他不仅不管,还要给他一些超大纲的题,对于学习弱的组,可以结合实际,让他们完成其中一部分,甚至对于个别的学生,他们只要自己选定一些题,能够独立完成就可以了。
瞧,这两位老师,都使用的是个别对待,但有什么区别呢?
很明显,第1位老师的区别对待,会对学生形成暗示:学习优秀者感觉优秀,学习差着感觉差,不自信。
只是调动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第2位老师的做法,则充分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结合自己的实际,在原有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努力挑战自己,取得进步。
这不禁回想起了自己的课堂,在很多时候自己就是那第1种老师。
也难怪,只有一部分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而另一部学生已经被老师贴上了不行的标签,只能是简单的题他们才能回答,实际上否定了这些孩子的学习能力。
当然,不管用什么形式,最重要的莫过于要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兴。
实际上,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孩子在每一节课上都有自己的进步。
自己在今后必须好好体会这一点,以免再犯同样的失误。
在例子中,苏霍姆林斯基非常深刻的指出:
“教师本身对工作缺乏热情,是导致学生课堂冷漠的根源。”
你对工作有热情吗?对所传授的知识有热情吗?
真的不敢非常确定的回答这个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没有。
作为老师,你对工作的热情势必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
因为你用行动做给了孩子们看,孩子们自然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以模仿之,包括你的状态。
为什么对自己的工作有时没有热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