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六年四月十八日上午,祖泽润在辽阳城上帝庙内与杨振聊了很久,聊了很多。
一开始还是反复试探,一再引导,但是到了后来,干脆就打开天窗说亮话了。
杨振也知道,祖泽润所说的不一定完全是祖大寿的想法,但却肯定是祖家军的头头脑脑们的主流想法。
比如关于最后合兵攻占盛京后的问题。
祖泽润除了代表祖家军方面再次感谢了杨振的仗义之外,也再次明确提出,希望杨振遵守约定,务必等到辽西各路兵马攻下广宁城后前来会师,然后一起进兵。
当然,除了共享攻占盛京,收复辽沈的“复辽”功劳之外,祖泽润还建议双方在攻占盛京之前,商议好占领盛京后的战利品分配等问题。
而杨振给他的答复是,先破城者先入,后破城者后入,入城之后,各凭本事。
总而言之,捷足者先登,先到者先得。
杨振最反感那种在团队行动中搭便车的行为,该你出力的时候你什么也不干,到了该分配胜利成果的时候你要求平均分配,那肯定是不行的。
面对杨振干脆利落的回答,祖泽润想了想,他的确是想按照金海镇、辽东镇、蓟辽督师府三家平均分配的。
但是话还没说出来,就被杨振堵了回去。
不过除此之外,杨振与祖泽润代表的辽西方面则达成了一些共识。
其一,占领盛京城后,双方共同驻兵盛京,届时若蓟辽督师府不撤销,则蓟辽督师府继续驻节宁远城。
其二,辽东镇镇城可以移回广宁城,也可以继续停留在锦州,但不得回迁辽阳,辽东镇、金海镇的辖区、防地以辽河为界,辽河以西地区,直至边外,归祖家为首的辽西各路人马驻防,辽河以东地区,直到高丽,归杨振征东军和金海镇各路人马驻防。
其三,攻占盛京后,联手推动朝廷赏功封爵,祖大寿与杨振平分秋色,双方不得争功诿过,互相攻讦。
为此,祖泽润还举了万历年间朝廷平定“播州之乱”,以及十几年前朝廷平定“奢安之乱”的例子。
当时的平乱功臣们为了封爵而争功诿过,甚至为了朝廷封赏职位的高低大小而互相攻击对方,有的直接发动朝中力量弹劾对方。
结果许多该封爵的功臣没有封爵,该厚赏的人物没有得到厚赏,反而不该治罪的一些人,因为在平乱过程中的一些过失而被追究罪责。
原本好端端的应该是皆大欢喜的事情,最后弄了个一地鸡毛。
对此,杨振也很担心,所以双方在这个问题上算是一拍即合。
从杨振的较大来说,当然是金海镇这边出力大,当然是他自己出力多。
但是,如果他非要在这方面分个高低的话,那么很可能会导致一个“两败俱伤”的结果。
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为了避免被周延儒之类的朝堂大臣玩弄于股掌之间,杨振不仅做好了准备要跟辽西方面做交易,他甚至已经做好了准备要跟洪承畴做交易。
自从出关以来,洪承畴对于收复辽沈到底有过哪些功劳,杨振也说不出来多少。
要说他有功劳,或许其功劳就是稳住了辽西兵马和关内支援过来的各路总兵,没有在冲动之下在辽西与清虏发起决战吧。
除此之外,就打了北虏几个部落。
当然了,这个所谓的功劳,在杨振这里就是个笑话。
但是你要说他没功劳,那肯定是不行的,也是说不通的,毕竟他是蓟辽督师,是名义上的关外兵马最高统帅。
而且他是文官。
在祖大寿、杨振都是有爵位在身的情况下,想要进爵一等,或者再给其他出力较多的镇守总兵一级的人物封爵,那就必须支持他也封爵,才能获得朝中文官的支持。
否则以祖大寿留给崇祯皇帝的印象,或者以杨振在朝廷文官心目中的名声,遇到的阻力必定小不了。
杨振心里很清楚,那些文官,齐心协力干好一件事可能很难,但是乱搞一通搅和黄一件事却很容易。
当然,在杨振与祖泽润的“谈判”,杨振也做了一些明显的“让步”。
事实上,他完全可以独占盛京城,但他选择了与辽西兵马共同占领。
一来是为了打消朝中大臣们甚至是崇祯皇帝对自己的猜疑之心。
二来也是为了换取以祖大寿为首的辽西各路人马在接下来许多事情上的合作。
洪承畴麾下蓟辽督师府直属的人马,在战后大概率是要被撤回关内的。
包括宣府镇杨国柱的兵马,在占领盛京,将其名字改回沈阳以后,也没有继续留在关外的理由,如无意外,大概率要撤回关内。
唯有原来的辽西各路兵马和杨振麾下的金海镇各路人马,如果操作得当,是有很大概率分驻关外的。
那么双方的主力兵马最终能不能如愿留在关外,关键就在于双方能不能打好配合,不要互相拆台。
如果杨振与辽西方面起冲突,辽西方面只需要一招,就能让金海镇有苦说不出。
比如说辽东镇镇城所在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