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九龙。
长城电影制片公司的办公室内,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堆满文件和剧本的桌面上切割出明明暗暗的光影。
傅奇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目光落在桌角那封略显厚实的信件上。
信封是内地常见的样式,落款是“峨眉电影制片厂”。
他拿起信,指尖摩挲着纸张的纹理,心中一时感慨万千。
“没想到竟然是峨眉厂......”
作为在香港影坛奋战了几十年的“老左派”,傅奇见证了太多风浪。
从五十年代“长城”、“凤凰”、“新联”三家左派电影公司并立,与邵氏、电懋分庭抗礼的辉煌,到七十年代邵氏武侠王朝的崛起。
期间起起伏伏,分分合合,电懋最先倒下,之后邵氏一家独大,直到今天也开始式微。
衰落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掌舵那位不看好电影行业,因为80年代电视行业已经崛起,他老人家决心押宝电视,最近几年TVB大火就是明证。
当然,还有坊间传闻说邵氏之所以减少在电影方面的投入,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另一位掌舵人邵醉翁去世了。
作为邵逸夫的亲哥,邵醉翁一直坚持在电影方面投入,为此两兄弟没少谈过。
以前他人还在,邵逸夫也不得不给面子,现在人没了,当然也不用管那么多。
随着邵逸夫逐渐减少对电影的投入,整个邵氏电影很快衰落,已经好几年没拍过卖座的电影了,至于香港电影票房前十什么的,基本上也都无缘。
眼下整个香港电影圈内,最火的是嘉禾,其次是一些新兴公司,比如一个叫奋斗的......
这家公司前身叫先锋,就是拍《夺命单刀搏命枪》那个,后来洪金保退出,这家公司改成奋斗,之后又换了个大家都熟悉的名字——新艺城。
总之1980年的香港的电影圈就像个大舞台,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而在这个过程中,左派公司因台湾市场的全面封杀而步履维艰,如果不是有组织在后面支持,只怕早就维持不下去。
到如今,三家电影公司每年拍片数量屈指可数,票房什么的也都普普通通,zz作用大于实际意义。
可以说,在80年代这个香港电影市场烈火烹油的年代,傅奇坐在的左派阵线确实寥落了些。
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唯有亲身经历者才能体会。
对这三家公司的人来说,他们拍戏,不仅仅是为了票房,更肩负着一种特殊的使命和情怀。
到了1980年,形势有了新的变化。
上头有了明确指示,要充分利用香港这个“桥头堡”,将内地优秀的文化和电影推出去,同时也适当地引入一些有益的经验和资源。
为此,“长城”和“凤凰”有意合并,即将组成了新的中原电影制片公司。
这么做旨在集中左派最后力量,重振旗鼓。
而中原电影的开山之作,便是汇聚了内地武术精英、意图打开国际市场的《少林寺》。
此刻,这部电影已经进入了紧锣密鼓的筹备阶段,导演陈文正已经进入内地拍摄,男主还不是李连结,而是吴刚。
然而,就在这忙得脚不沾地的时候,收到这封来自西南腹地峨眉厂的信,傅奇确实有些意外。
他习惯性地接触的多是北影厂、上影厂这些“老大哥”,或者直接与相关部门的领导对接,与这家偏居一隅的峨眉厂,还真是没什么交集。
他带着疑惑拆开信,抽出里面的文件。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份措辞恳切的公函,盖着峨眉电影制片厂鲜红的公章。
接着是几页精心挑选的剧本片段,标题是《神州第一刀》,重点标注了“谭嗣同”的戏份。
最后,还有一封以创作室名义写的、文笔更显真诚的信,详细阐述了邀请狄龙出演谭嗣同的缘由和诚意。
“请狄龙?”傅奇下意识地低声自语,眉头先是习惯性地蹙起,随即又缓缓舒展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陷入了沉思。
“什么事让你这么出神?上面又来新指示了?”一个温婉的声音在门口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