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中青报总部。
这家报社1951年创刊,教员提名,寄予厚望,影响力不可小觑,期间一度停办,到了去年又复刊,目标读者主要为青年。
但正是这家被寄予厚望的报纸,最近却被青年们骂得最凶。
打电话骂,写信来骂,还有上门来骂的。
读者来信里十有八九都是抱怨的,狗屁不通,胡说八道,千篇一律,生硬晦涩,堪比八股之类的词都用上了,搞得报社上下比较焦躁。
还有读者更过分,干脆怒骂这是一坨答辩,场面一度很难看,每天拆信都成了一门苦差事。
对此报社也很委屈,毕竟才复刊不到一年,人手都不齐,哪能写出那么多好文章来?
平时只能转载转载,这才能勉强凑齐版面。
再说,中青报可不是街边小报,作为共青团机关报,报道必须小心谨慎,还要尽量中立,总之要求不少。
但问题也恰好出在这里~
可能是中立过了头,搞得文章寡淡没味,读者们意见很大。
一次两次都还好,可是一整年都这样,是个人都受不了。
这个年代还不像后世,报纸都是单位一早定好的,每天定时送过来,想不看都不行。有时候内急上厕所,随便在桌上抓一张,一看是这玩意,拉屎都不开心。
读者积怨由来已久,这回终于在沉默中爆发。
“小李,你拿的什么?”
“读者来信啊!”
“又是骂人的?”
“算是吧~但也有投稿的。”
编辑部里,年轻编辑扔下麻袋,手里拿着其中一封,道:“今天刚发现的,你们都看一下。”
“哟,知青投稿,好像还是写伤痕,给我看看!”
一个老编辑来了兴致,眼下伤痕文学大行其道,书店和书摊也摆满这种类型书籍,一时间读者们伤感春秋,很有共鸣。
大家憋了那么久,终于可以宣泄一下,自己宣泄,也看别人宣泄,伤痕文就是一道口子。
可是看着看着,老编辑脸色渐渐凝重起来,这根本不是伤痕文,而是讨论伤痕文的。
作者立论深刻,让人耳目一新,说伤痕而不真伤痕,文中一段这样写道:
“伤痕真的存在吗?
答案自然是存在的,而且不管过多少年,这一段都不该被忘记,它让人清醒,也让人警醒。
但是眼下伤痕愈演愈烈,在全国范围内已经蔚然成风,但凡大报小报,无处不伤痕,这显然不是什么好现象。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因为任何人任何事而逗留,眼下我们应该做的绝不是悲叹伤痕,沉浸于过往的苦楚中。
真正的勇气,不在于反复舔舐伤口,而在于带着伤痕继续前行。
一个民族的脊梁,不是靠叹息压弯的,而是靠希望挺直的。
如今政策已然转变,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我们这一代青年人,难道要永远躲在昨天的阴霾里哭泣吗?
看看窗外吧!工厂的烟囱重新冒烟,田埂上又见弯腰插秧的身影,学堂里传来久违的读书声——这才是活生生的、正在发生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