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使得奥属波兰地区的领土所受到的来自波兰-立陶宛联邦复国运动的影响,几乎也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了。
-----------------
奥地利,维也纳,霍夫堡皇宫。
听着来自帝国中央政府各行政部门大臣们年终工作汇报总结,截止到去年结束,奥地利帝国的人口超过了三千九百万,钢铁年产量超过了四十万吨。
人口的飞速增长,也与目前奥地利帝国国内所实施的《生育补贴法案》、公共卫生医疗条件的提高以及将磷肥用于农业生产等方面分不开。
此外,作物轮作技术也开始在奥地利国内的农业生产领域开始普及,这也极大幅度地提高了农民们对于土地的使用效率。
欧洲各国在八世纪以前盛行一年麦类、一年休闲的二圃式轮作。中世纪后发展三圃式轮作,即把地分为3区,每区按照冬谷类-→春谷类-→休闲的顺序轮换,三区中每年有一区休闲、两区种冬、春谷类。
由于畜牧业的发展,十八世纪便开始推行草田轮作。如英国的诺尔福克式轮作制(又称四圃式轮作)把耕地分为四区,依次轮种红三叶草、小麦(或黑麦)、饲用芜菁或甜菜、二棱大麦(或加播红三叶草),四年为一个轮作周期。以后多种形式的大田作物和豆科牧草(或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轮作,逐渐在欧洲、美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准行。
受益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欧洲各国的粮食年生产量也开始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奥地利的粮食年生产量已经连续几年超过了2%。
人口年增长率虽然相较于往年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并比不上粮食年生产量,奥地利每年粮食的消耗总量(仅仅只计算小麦、马铃薯等主粮)为七百多万吨,剩下很大一部分粮食肯定就要用于出口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帝国中央政府近几年以来,一直在努力鼓励和推行农民们扩大对于经济作物的种植。毕竟,粮食产量太大,也无可避免地会造成粮价暴跌。
谷贱伤农,尽管奥地利推行工业革命进程已经将近十年,工人人口越来越多,从事农业生产工作领域的人口占比也在不断下降着,但是事实上,农民的数量确确实实是在增加着。
奥地利底层一千多万农民的利益,帝国中央政府也必须要顾及到。毕竟,现在欧洲各国的粮价相比较于十八世纪中期,已经下降了超过三分之一还要多了。
虽然奥地利目前已经彻底废除了农奴制度,但是贵族地主们的手里依旧持有大量的土地。不过,由于上一次巴尔干半岛战争的胜利、吞并了威尼斯共和国以及第二次瓜分波兰行动的完毕,奥地利帝国本土的耕地面积已经扩大了将近一倍,基本盘变大了,土地问题自然而然地也就是迎刃而解了。
因此,帝国中央政府目前现在已经在伦巴第和威尼西亚地区,鼓励农民们扩大对于生丝的种植面积,在鲁米利亚半岛沿岸的红土地以及匈牙利大平原上鼓励农民们扩大对于葡萄的种植面积。
由于反法同盟战争爆发的原因,原本作为欧洲第一大葡萄酒生产出口大国的法国受到经济封锁之后,贸易出口额也是暴跌,而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虽然也是葡萄酒生产出口大国,但是碍于伊比利亚半岛耕地面积有限,因此奥地利现在也是成功地挤掉了它们,成为了欧洲第一大葡萄酒生产出口大国。
不过,由于受到反法同盟战争爆发的影响,尽管战火目前还没有能够波及到奥地利帝国本土,但是由于现在将重心放到了军事层面领域,因此目前奥地利国内的工业经济总量增速相较之于前几年不可避免地有所放缓,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看,确实极大地刺激了军工业、钢铁冶炼业、纺织业、化工业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