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法战争之中,单兵作战拿着德莱赛步枪的普鲁士人差点被拿着夏塞波步枪的法国人给打爆了。如果不是法国人指挥决策性失误,以及普鲁士人有兵力优势和火炮优势的话,胜负还真不好说。
后膛枪想想就行了,但是米涅步枪,还是可以尝试搞一下的嘛。
击发枪的撞击火帽一般由帽壳、发火药和击砧组成。发火药装在帽壳与击砧之间,火焰从帽壳开口端输出。撞击火帽靠钝头击针撞击发火。与针刺火帽不同的是,击针不刺穿帽壳,而且挤压装在帽壳与击砧之间的发火药(击发药),火焰只从一端输出。具有此特点的撞击火帽用于密封的延期机构的点火比较合适。撞击火帽的感度比针刺火帽低,击发药与针刺药基本相同。
在米涅步枪出现之前,滑膛枪是实用的武器,而线膛枪只是一种实验性的武器。线膛枪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刻有膛线,前装子弹很难保持枪膛闭气性,威力大打折扣。为了取得良好的闭气性,线膛枪子弹往往做的口径与枪口径持平甚至略大,因此装弹时极其费劲。往往需要用锤子来捶打推弹杆才能将枪弹推进到位,结果这往往导致更危险的枪膛破裂。而子弹在推进到药室位置时往往也因为粗暴的操作导致变形,达不到杀伤效果。但是米涅步枪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问题。
米尼弹,锥形弹头的直径略小于枪膛直径,这样装弹就很方便。弹头的底部有个圆锥形的空洞,一个木塞堵住洞底,发射时燃气压迫木塞挤进空洞,迫使弹底膨胀,紧贴膛线,封闭住弹头和枪膛之间的空隙,使燃气无法外泄,又可以使弹头在膛线压迫下高速旋转。米尼弹解决了前装线膛枪装弹困难,滑膛枪射程精度太低的问题,使得步枪超过火炮,成为当时战场上的决定性武器。但米尼弹有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它只能用很软的合金例如铅制造,这样弹头才易于膨胀。弹头软,击中目标后会马上变形,停止作用很好,但穿透力太弱。同样为了快速膨胀弹头以闭锁枪膛,发射药只能使用快燃火药,而发射药的发展趋势是慢速燃烧,以便弹头能在枪膛内得到长时间的均匀加速,以提高初速。
米涅步枪采用米涅发明的圆头柱壳铅弹。由于这种子弹比步枪口径略小,所以一举解决了旧式步枪的前装子弹时,由于子弹过大导致塞不进去枪管或堵塞枪管的尴尬情况。米涅弹可以很轻松的用推弹杆推入枪膛.从而大大提高了射速。该弹在弹体周围车以螺纹以配合膛线,螺纹中间以动物油填塞.子弹的底部使用软木材料。射击时,火药气体冲击软木,软木受瞬间冲击后猛然撑大子弹。由于子弹被撑大,所以在发射瞬间就可以依靠枪弹本身完成膛室的密封而不会泄露火药气体导致枪弹的动能丧失。这样就解决了旧式前装枪的膛室密闭问题,大大增强了枪支的射速,射程和安全性(密闭良好不易导致火药渣残留堵塞枪管引发炸膛)。
前装线膛枪,其枪管内部具有膛线;发射子弹时,子弹迫于枪膛内刻有的螺纹线而旋转飞行,从而具备滑膛子弹不具备的、在高速运动中的精确指向性和长久稳定性,使远距离狙击成为可能。前装线膛枪存有装填弹药困难、发射效率低的弱点,在一定程度上被“米尼弹”的发明所弥补。米尼弹的口径比前装线膛枪的枪身直径要小一圈,解决了填弹困难的问题;弹头底部挖了小洞,发射时,燃起使弹头膨胀、紧贴枪膛,在膛线的压迫下,弹头又可以高速旋转而出,命中精度大幅提高。米尼弹,是子弹历史中极具革命色彩的发明。
而滑膛枪当然就是目前欧洲各国的主流步枪了,因为前膛枪的射速本来就慢,而线膛枪,也就是来复枪因为枪管内壁的膛线,使得从前膛装弹更为费时。
这也就导致了,欧洲各国虽然都有装备来复枪的部队,但是规模并不大。
就比如说奥地利的蒂罗尔“射手”猎兵营,以及英国的“绿夹克”第95来复枪团,都装备的是线膛枪。
而米涅步枪采用的这种米尼弹,就很好地解决了前膛来复枪射速缓慢的缺点。
并且它的改装生产成本,也都在奥地利的承受范围之内,能够进行大规模化量产。
一想到这里,查理便期望满满地等着霍恩贝格先生早日能够将新式步枪的样枪给设计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