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张文涛身体好转后,李茂便和他开始全力奔波铺面之事。
但確实如意料中那样一般,阻力颇多,王明远最终还是写了信,让狗娃送到了季师兄的府上。
得到季师兄的帮助,情况很快就大为改观。
最终,在季师兄派来的老管家“不经意”的陪同下,李茂他们以相对公道的价格,在一条人流尚可、靠近书院学子常去的城內街市地段,定下了一个不大但还算规整的铺面。
来自长安的茶货也不出所料很快到了湘江府,於是,万事俱备,就只等店铺装修开业了。
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学业上的压力却从未减轻。
岳麓书院的课业日益繁重,经义註疏越挖越深,策论题目越发刁钻务实,六艺课程也占去不少精力。
这日午后,他终於收到了来自长安的两封书信。一封是柳教諭的,另一封则是师父崔知府的。
这两封信的內容,都指向了同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科举本经的选择,也是他上次写信中著重提到需要两位建议的。
王明远其实自己也早已反覆思量过此事,结合自身情况和大雍科举的现状,他內心已隱隱有所倾向。
大雍科举,选择《诗经作为本经的考生最多,约占四成。《诗经文辞优美,发挥空间大,易出彩,但也竞爭极其惨烈,需要极高的文学天赋和背诵功底。
选择《易经和《尚书的次之,合计约占五成。《易经玄奥,重在哲理思辨;《尚书重在训詁考据和歷史掌故,这两经都需要下死功夫钻研。
而选择《礼记和《春秋的考生最少,加起来也不过一成。《礼记制度繁琐,《春秋微言大义,需要极强的逻辑分析和史料驾驭能力,主要是因为这两本所需要参考学习的其他名著比於其他三本,更是多了好几倍。所以极为枯燥艰苦,常人难以坚持。
但王明远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劣势,他因为前世经歷的影响,思维偏重逻辑和务实,文学上的浪漫发散並非最强项。
死记硬背他不怕,但和那些自幼浸淫诗书的江南才子比拼《诗经,他並无绝对把握,《易经的玄奥哲理也非他所长。
反倒是《尚书和《春秋,更注重对文本的理解、分析和对歷史事件的洞察评判,这更契合他的思维模式。
尤其是《春秋,看似只是编年史记录,实则字字褒贬,蕴含著深刻的儒家政治理念和道德评判,非常考验考生的史识和论辩能力。
而那两封信,虽角度不同,却殊途同归,都將建议指向了《春秋!
这与王明远內心的想法不谋而合!
选择冷门且难度极高的《春秋,意味著要付出远超常人的努力,啃下最硬的骨头。
为何说《春秋难?
因为《春秋不光要学习本经,还要额外学习三传及註疏左氏、公羊、穀梁等传注合计约 196.85 万字,所学內容更是《诗经14.27 倍,《尚书的 2.71 倍,《周易的 4.35 倍,和《礼记相近。
但一旦学有所成,便极易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在眾多选择热门经书的考生中显得卓尔不群,更容易获得考官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