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纳赛尔丁在萨洛尼卡下
纳赛尔丁一行人沿着海岸行走。
“对了,英国人有什么动作,他们可是不会缺席这次的演出。”
伦敦的泰晤士报近期连篇累牍地刊登旅行者见闻,描绘波斯尼亚自治的混乱与不公,声称基督徒在自治下处境反而更加艰难。
外交部经常会见各国大使,特别是和法国、俄国的会谈。还有奥地利、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甚至还有美国。”
这样活跃的外交还是在拿破仑战争的时候,而结合最近的情况,英国的目的呼之欲出。
“他们这是准备再组建一次反法同盟呢,只不过这次的目标是我们。”
英国一直都是这样,不让其他国家过分强大,自己就能从中周旋获利。
“需要派间谍破坏他们吗?”,哈吉扎德询问。
“间谍破坏不了英国的行动,他们肯定会继续进行下去。让他们去吧,时刻注意就行。”
现在各国都对伊朗有所顾忌,外交上也谨慎起来。奥地利应该算是最大胆的,和伊朗的外交仍然活跃,特别是两国之间的铁路项目,奥地利铁路公司打算继续投入东方铁路的建设,并和伊朗铁路公司进行合作。
西班牙也是这样,两国之间的贸易依旧兴盛。对于英国的外交行动没有多大兴趣,不过还是有一个国家开始跟随英国,那就是葡萄牙。
葡萄牙和英国之间的联盟可以追溯到14世纪,1373年的《英葡条约让英葡联盟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仍然有效的联盟关系。而葡萄牙的大部分产业和贸易也掌控在英国人的手中。
葡萄牙国王路易斯对伊朗发出呼吁,提出奥斯曼的苏丹应该是奥斯曼人来选,不能依靠强权来夺取。想想拿破仑的教训,不就是这样吗?
葡萄牙怎么想的纳赛尔丁不知道,他只知道法国人开始大量抨击葡萄牙。先不说拿破仑为法国争取了多少荣光,就说他的皇位也不是依靠强权啊,他是经过公投,也就是全民民主成为的皇帝。这一下子就让拿破仑成为独裁者,法国人是怎么也不会赞同。
“葡萄牙?一个被英国资本扼住喉咙的古老王国,它的声音不过是伦敦意志的回声,无足轻重。至于法国人的愤怒,”纳赛尔丁轻笑一声,“麦克马洪总统需要转移国内对阿尔萨斯洛林问题的视线,抨击葡萄牙对拿破仑的‘误解’,正好能点燃民众的情绪,是一步好棋。但这也说明法国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他们对是否要跟随英国全力对付我们,心存疑虑。”
“面对英国组织的联盟,最好的办法不是去攻击联盟本身,而是寻找并扩大他们之间的裂缝。”
“目前英法占俄国一边,奥地利和西班牙在我们这里,德国就是最大的变数。俾斯麦首相乐于看到俄国将精力消耗在东方,也乐见英国陷入新的麻烦。我们暂时不要主动接触柏林,以免打破他精心维持的大陆均势。但我们的人要密切关注德国舆论界和工业界的动向,寻找未来可能的合作者。”
纳赛尔丁让人给君士坦丁堡拍一封电报,收信人是阿米尔。内容如下:
“巴尔干巡视初见成效,然英俄围剿之势已成。英国正欲效仿旧维也纳体系,构建同盟。破局关键,在于分化瓦解,在于向欧洲证明,与我们合作,远比对抗更为有利。”
阿米尔的权势在奥斯曼政府里急剧上升,谁都知道这位老人曾是苏丹的老师以及掌管伊朗将近二十年的宰相。当政期间在伊朗内部也是掌控雷电,说不定再过不久就成为大维齐尔了。
而此时阿米尔除了财政大臣,还被苏丹任命为外交大臣。一人掌管两个最重要的部门,权势可以说是相当大了。但换个角度,这不就是苏丹对他百分百信任吗?
处理完外交反击,纳赛尔丁将目光投向更根本的问题:如何让这个帝国变得真正强大,足以无惧任何联盟的挑战。他巡视巴尔干,不仅仅是为了安抚人心,更是为了寻找帝国的力量增长路径。
在接下来的行程中,他视察了斯科普里附近的铬铁矿、萨洛尼卡的港口设施、以及色雷斯的广阔农田。他不断向随行的奥斯曼和伊朗官员强调:
“帝国的力量,不在于君士坦丁堡的宫殿有多华丽,而在于这些矿山能产出多少矿石,港口的吞吐能力有多大,农田的亩产能否养活我们的人民和军队!
我们要在巴尔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从采矿、冶炼到武器制造的工业体系。萨洛尼卡不仅要成为贸易港,更要成为我们在地中海的海军基地和造船中心!”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急迫感。英国可以组建一次联盟,就可以组建第二次。唯有自身足够的硬实力,才是永恒的保障。
伊朗的资本也已经跨过安纳托利亚,来到了巴尔干。伊朗铁路公司的工程师与奥斯曼工部官员并肩工作,勘测设计新的线路。来自大不里士和伊斯法罕的钢铁,开始铺设在巴尔干的土地上。与此同时,与铁路平行的电报线也在快速架设。
在萨洛尼卡和斯科普里等交通枢纽,规划中的工业区开始破土动工。伊朗的资本与技术,结合巴尔干的矿产与劳动力,一大批武器维修厂、被服厂、食品加工厂乃至初级的金属加工厂正在拔地而起。地质勘探队伍快速进驻马其顿,并开始建立现代化的铬铁、铜、铅锌矿场。伊朗成熟的采矿技术和设备,来取代原始的手工作业。
奥斯曼这样庞大的市场,为伊朗的工商业和金融业提供了超大的盘子。没有关税的阻拦,商品和资本可以肆无忌惮的涌入。根据财政部的估计,未来三年内伊朗银行可以向奥斯曼和埃及发放贷款达到4.8亿里亚尔。按照最低4.5%的利息算,每年可以获得2000多万里亚尔的利息收入。对于伊朗银行们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机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