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历史 > 明末黑太子 > 第1201章:大败联军

第1201章:大败联军

即使在平原上,与奥斯曼骑兵部队正面交锋,波立的翼骑兵此前建立起来的自信心也被打得荡然无存了。

被投入到中欧战场的奥斯曼骑兵部队已经实现了重装化,虽然只是一部分,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左右,也足够吓人了。

人马皆披重甲,配备了长枪、弯刀、弓箭、手榴弹,近卫军骑兵还装备了左轮步枪这样的致命武器。

不光是重装防护,得益于大胡子战马的冲刺优势,一旦让奥斯曼重骑兵全速冲刺起来,那在战场上几乎是势不可挡的钢铁洪流!

波立骑兵没见过排山倒海的坦克集群进攻盛况,可就是奥斯曼重骑兵所发动的反冲锋,也当他们无力招架。

一边为了上神!

一边为了真神!

两边都高喊“圣战万岁”的口号,向对面杀过去!

结果让翼骑兵部队引以为荣的骑墙战术,被奥斯曼重骑兵用同样的战术给打得一败涂地。

八万波立骑兵经过了近三个月的浴血奋战,损失了近半作战力量,战果却只有不到两万。

事急从权,维希尼奥维茨基将新归附于自己的奥布霍夫所部也投入了战场。

该部拥有近一万八千骑兵,还有约五千炮兵和步兵。

如果想得到自己的庇护,免于被阿列克谢一世追究,就必须好好表现一下。

奥布霍夫要是让维希尼奥维茨基感到失望,后者会让前者感到绝望!

抵达战场的俄军有两万多,还有勃兰登堡普鲁士与萨克森各一万。

维希尼奥维茨基自己实际只派了七千人去支援索别斯基,让这位全军主帅无比恼火。

一旦克拉科夫失守,奥斯曼军队便可以长驱直入,挺进东欧平原,甚至兵临华沙城下。

索别斯基已经开始认为维希尼奥维茨基就是个白痴,连这点军事常识都不知道。

如果克拉科夫城真的守不住了,他会率部比奥斯曼人更快打进华沙去

自己是国王的话,断然不会让欧洲第二强国变得如此被动。

英国与西班牙本土先后被明、法、荷三国联军消灭,在如今的欧陆,法国如日中天。

得益于明帝国的帮助,荷兰与瑞典也日渐强大起来。

除了丹麦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一堆松散邦国,波立几乎逐渐沦为了中庸国家。

连奥斯曼军队也已经拥有了坦克这种陆战利器,自己却还要依靠骑兵进行冲锋。

不得不说,这就是一种由不思进取所带来的天大悲哀。

索别斯基也下令制造了不少仿当年胡斯派的厢式马车,但在战场上的效能自然不如对方的坦克。

丢城、失地、损失士兵,一切的责任都要归咎于安于现状的维希尼奥维茨基!

这不是索别斯基的主观臆断,因为波立迄今为止居然还没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维希尼奥维茨基对此的解释是对方支持瑞典,而瑞典是己方的敌人!

看上去这个解释倒是很合理,其实仔细一想,就知道这完全是不过脑子的决定。

就算对方支持瑞典,也照样可以支持波立。

这并不矛盾,大不了两边卖武器。

然而维希尼奥维茨基的做法就等于自断后路了,将明帝国推到瑞典的怀抱里了。

得到了铁甲舰的瑞典海军不但大败丹麦海军,还横扫了波罗的海沿岸。

如果己方示好明帝国,让其与本国和丹麦同样交好,事情怎么会发展到这个难以挽回的地步?

现在瑞典海军控制了整个波罗的海,听说还从明帝国手里得到了第二批铁甲舰。

使北方联盟想要夺回波罗的海控制权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了

从目前收到情报来看,似乎瑞典与奥斯曼并未结盟,可这也不耽误瓜分波立。

北方联盟看似强大,其实只是由波立与丹麦双核所主导的一个联盟。

丹麦的优势在于海军,所以负责海上作战。

波立的骑兵闻名天下,自然主要肩负陆战重任。

如今丹麦被瑞典打得自保都成问题了,波立只能带着勃兰登堡普鲁士与萨克森这两个小伙伴御敌了。

俄国的情况已经跟丹麦差不多了,索别斯基唯一能指望的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了。

但是己方没钱邀约,对方出兵来救,就得全靠爱了

幸好此前奥斯曼军队北犯威胁过维也纳,利奥波德一世应该清楚其中的厉害。

一六七五年夏季,利奥波德一世见到索别斯基还真拼死挡住了奥斯曼军队的猛攻。

双方处于战略胶着状态,短时间内难分胜负,便决定出兵十万。

条件也很简单,只要打败了奥斯曼人,所有战利品,尤其是敌人的先进武器装备,必须要分给自己一半。

索别斯基自然同意,这算是他唯一能尽快盼来的援兵了。

维希尼奥维茨基此前已经遣使者到克拉科夫,说正在后方进行动员,估计得等秋收才能抵达。

这就是要保障秋收,然后让自己在南方与奥斯曼军队死磕!

索别斯基已经对维希尼奥维茨基失望透顶,决定等击退来犯之敌,便率部返回华沙,夺取王位!

九月十二日,双方在克拉科夫以南的平原上进行决战。

这是侯赛因派俘虏送过去的亲笔信,索别斯基与利奥波德一世也都同意,进行一场骑士般的较量。

只是侯赛因的手下并不同意,因为先击败任何一路敌军,对己方都是很有利的。

现在对方联合起来,己方的获胜几率就大幅度的降低了。

对此,侯赛因的解释很简单。

让敌人过来找自己,不是比自己过去找敌人,要容易很多么?

消耗粮草不说,还不一定能找到这么多敌人。

现在多好,两个重兵集团就在眼前

侯赛因认为,即使自己击败了索别斯基的部队,能够兵临华沙,后方补给线也会遭到利奥波德一世派兵偷袭。

与其那样,不如在波兰南部将其全部消灭。

如果不能同时打败这两个重兵集团,己部继续北上也是没有意义的。

一旦别切断补给线,届时别说攻陷华沙,连十几万人马的吃喝都成问题了。

利奥波德一世拥有三万骑兵、六万步兵、一千辆厢式战车,以及约三百门火炮。

战至当下,索别斯基还有五万多骑兵、近三万步兵,七百多辆战车,五百多门火炮。

侯赛因的部队虽然征战许久,但并未遭到太大损失,而且还得到了一定的补充。

还有近三万五千骑兵、约十万步兵、近三百辆蒸汽坦克、上千辆自制战车,进口重炮五十四门、轻型火炮两百余门、迫击炮近五百门。

奥斯曼军还有十四万作战部队,而神罗与波立一方的兵力规模约二十万,兵力比对方多一半左右。

由于兵力不占优势,侯赛因采取了反手反击的战术,跟上次单挑索别斯基一样。

索别斯基与利奥波德一世在战前商量过对策,决定并不合兵一处,而是形成钳形攻势,让对方难以招架。

由步兵进行正面强攻,骑兵部队暂不先行突击,而是等步兵吸引火力之后,再对敌军防线发动冲锋。

神罗与波立军队在开战伊始将各自统帅的命令执行地很好,几乎没有任何瑕疵。

然而奥斯曼军队上下也将侯赛因的指令落实到位了,原地构筑了环形工事。

不但挖了壕沟,还故意将步兵下了堑壕里面,要打一场堑壕战。

这是侯赛因在看过明帝国的战争纪录片之后所作出的决定。

按照常规打法的话,即使奥斯曼军队取胜,也会损失四五万人。

等于是两败俱伤的结果,那己方就无力继续北上,进攻华沙了。

所以在对方列阵的时候,侯赛因已经命令步兵开始原地挖坑了。

对方骑兵众多,己方步兵占优,必须先行采取守势。

侯赛因也能从后方调集骑兵过来,但粮草消耗速度就大大加快了。

现在只是九月份,巴尔干地区的粮食还没收上来。

大幅度增加前线骑兵的话,对补给的压力实在太大。

即使真要这么做,也要等到十月份。

也可以从周边征集粮食,但在波兰南部地区,由于翼骑兵的游击,此举已经变得非常困难了。

在军粮不够充分的前提下,是役就必须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

好消息是在战前,侯赛因又获得了一百辆蒸汽坦克。

对于正面阻击敌军骑兵集群的冲锋,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横队的模式大规模推进,这依然是波立与神罗的陆军战术。

索别斯基此前吃过一次亏,但并不认为这个战术有重大缺陷。

而且一旦让步兵单位以散兵队形向前进攻,恐怕在敌军的弹雨之下,用不了半英里,就这变成一群散兵游勇了

不过对以往的肩并肩的密度有所调整,变成每人与前后左右的距离变成两步,但必须在军官的指挥下进攻,不得擅自脱离自己所属的作战单位。

为了保护己方士兵,同时削弱敌军的炮火优势,索别斯基也遣人在战场上释放大量的烟雾弹,只要能生烟的东西,都可以扔过去。

至少可以保证己方士兵在一千英尺以外是相对安全的,同时装备了大量包铁盾牌。

在没有战车掩护的情况下,这也能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

神圣罗马帝国与北方联盟所组成的联军从东北方与西北方,向位于正南方的奥斯曼军队发动进攻。

双方距离大约两英里,侯赛因认为按照其推进时间计算,步兵大约需要十五分钟到半个小时才能冲到自己眼前。

由于担心泄密,侯赛因在战前并未宣布是役的战术。

使得对方还在按部就班的推进,以为己方步兵在挖掘用来阻挡骑兵冲锋的壕沟。

然而奥斯曼步兵的壕沟越挖越深,因为命令就是让他们挖掘深度及胸的壕沟。

在可以快速换班挖的情况下,壕沟在半小时之内便构筑地差不多了。

当炮声响起时,奥斯曼步兵已经可以躲在壕沟里看热闹了。

对于这种战术,他们也是头一次碰到。

但毕竟自己有了掩体,就不用害怕对方打过来的炮弹和子弹了。

壕沟后面是坦克,壕沟前面是陷马坑,坦克后方还部署了大量骑兵用于反击。

奥斯曼骑兵自然不会走陷马坑,而是会走故意留出来的进攻通道。

如果被敌军骑兵的尸体堵死,那就正好不用反击了

侯赛因对于源自明帝国的“出奇制胜”这个词很有兴趣,是役就想验证一下。

制胜不敢断言,但应该可以降低己方的伤亡规模。

当敌军步兵冲过来的时候,有了壕沟与坦克的双层保护奥军上下就不感到害怕了。

壕沟看似稀松平常,但在战时,却可以起到安抚军心,特别是让步兵感到安全的作用。

以步兵为主的军队,只要步兵在敌军的打击下先行崩溃,那多半就无法取胜了。

侯赛因的应对之策便是先给步兵们找个窝,能拿多少战果并不重要,自己别先慌乱就行。

除了近卫军之外,其他奥斯曼军队,尤其是步兵的战斗意志是很成问题的。

与其说是为了防御敌军突击,不如说侯赛因是担心被自己的步兵给玩了

此事绝对需要未雨绸缪,以前屡次进攻中欧受挫,就是因为这方面的原因。

前些年进攻哈布斯堡家族的控制区,正是由于奥斯曼步兵方阵被骑兵打崩,导致全线崩溃。

这次侯赛因倒是要看看,对方还怎么打崩己方躲在壕沟里的步兵!

有了战壕之后,敌方的炮弹几乎就打不到自己的步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