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五自然不可能拒绝萧然,除了送聘礼,萧然还给李世民写了一封信。
李丽质陪着萧然去找李五。
“五叔!”萧然喊了一声。
李五笑着走过来,“小郎君,五娘,是不是要送东西去长安城。”
“我想给世伯送点东西,麻烦五叔跑一趟。”
李五连忙笑着接过,“好!”
“还有书信也一并转交给世伯吧!”
“好!”
之前一直都是李丽质给李世民送些,萧然的还是第一次。
李五也没有耽误,第一时间骑马赶往皇宫。
萧然对李世民很重要,李五是知道的。
李五捧着食盒和书信,脚步轻快地穿过宫道,一路被侍卫引到立政殿外。
殿内正传来李世民与长孙皇后聊天的声音,待侍卫通报“栲栳村李五求见”
殿内话音顿了顿,随即传来李世民的声音:“让他进来。”
李五躬身进殿,抱着盒子禀道:“陛下,这是萧小郎君让臣送来的物事与书信,说务必亲手交予陛下。”
“萧然送的?”这让李世民颇为意外,之前一次都没有。
李五送的东西,都是李丽质安排的。
“这个小子给的,朕要看看是何物。”
听到李世民这样说,张阿难接过盒子,递给李世民。
李世民打开,看到里面有红绳红布包裹着。
这让李世民更是百思不得其解。
解开红绳,看到里面是红薯,另一个是土豆,第三个不打开李世民都猜到了。
就是玉米,就是很嫩的玉米。
先前从栲栳村带回的红薯、玉米、土豆还在地窖存着,萧然怎么又送了一份?
“这小子,怎么又送这些来?”李世民拿起一颗红薯,眉头微挑,转头问李五,“他没跟你说这是要做什么?”
李五连忙摇头:“小郎君只说让臣把东西和书信一并送来,没说别的。”
李世民愈发好奇,随手拿起案上的书信,拆开信封展开:
世伯:
让五叔给您捎点东西——红薯、土豆,还有几穗嫩玉米,玉米太嫩了,不能做种子,也放不了几天,皇后殿下尝尝。
之前你从栲栳村带回去的那些还在地窖存着吧?
这次送这个,是有正经事跟你说。
我喜欢五娘,想跟她先把婚约定下来。
不是现在就结婚,她还小,早嫁对身子不好,至于为什么对身体不好,一两句话解释不清楚,孙思邈老爷子也认可的。
就是我俩总一起在田里忙活,时间长了怕外面人说闲话,影响五娘名声,先定下来心里塌实。
等她再长几年,身子长稳了,我再按规矩娶她。
聘礼就是土豆玉米和红薯.
李世民把信纸往案上一放,先是愣了两秒,随即“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手里还掂着那颗红薯,眼底的疑惑早散得没影,只剩满是欣慰的暖意:“好你个萧小子!弄半天,这红薯土豆是来当聘礼的!”
长孙皇后凑过来,拿起信纸扫了几眼,也跟着笑,指尖轻轻点了点“玉米太嫩了,皇后殿下尝尝”那句,对李世民道:
“你看他,连这点细节都想着,知道嫩玉米放不住,还特意让我尝尝鲜,倒是比那些送金送银的实在多了。”
“可不是实在嘛!”
李世民把红薯放回红布上,指腹蹭过布面的针脚,语气里满是认可,“他知道丽质还小,不催着结婚,怕早嫁伤身子。”
“连孙老先生都搬出来,可见不是随口说说,是真把丽质的身子放在心上。”
“还怕外人说闲话,护着丽质的名声,这心思比好些人都细。”
“玉米放坏了可惜,现在就拿起煮了。”李世民笑着说道。
至于土豆玉米,李世民也想吃,但是舍不得。
“阿难,土豆红薯和之前的放在一起,这个不能吃,多一个种子,来年就能多种一株.”
“是陛下!”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盯着案上红布裹着的红薯土豆,心里对萧然的价值早有一杆清晰的秤。
当初为丽质定下与长孙冲的婚约,本是顺理成章的“亲上加亲”,勋贵圈层皆以为然。
连他们自己也觉得这是“门当户对、巩固亲缘”的最优解,从没人觉得有何不妥。
毕竟在这大唐,皇室与勋贵联姻、表亲结亲本就是常态,哪有什么“不合适”的说法?
可萧然的出现,告诉所有人近亲结婚的危害。
不仅仅取消李丽质的婚事,还让这就是被你大众熟知。
萧然对大唐的贡献很大,大到李世民不知道怎么赏赐,联姻是个不错的选择。
当功臣的功劳大到超出常规赏赐体系的承载范围,联姻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结亲”,而是一种“超越物质与爵禄的顶级恩宠”。
它用皇室最核心的“亲缘纽带”,将功臣与王朝的利益牢牢绑定。
既是对功劳的极致认可,也是对“无法用常规手段酬谢”的弥补。
常规赏赐有“天板”,而联姻没有。
古代的爵禄、土地、金银,都有明确的层级与上限:
爵位最高到国公,土地再多也有“永业田”的规制,金银更是“有价之物”。
可萧然的功劳是“断万民饥馑之根”,是“让大唐每一年都能多养活数十万百姓”。
这份“惠及万世”的功劳,早已超出了“开国县伯”“十顷永业田”的承载。
若再往上封爵,会打破“军功优先、辅政次之”的爵制平衡,让李靖、房玄龄等开国老臣寒心。
若只加金银土地,又轻慢了“救千万人性命”的分量,连李世民自己都觉得“拿不出手”。
而联姻不同,它给予的不是“可量化的利益”,而是“皇室自家人”的身份。
把长乐公主嫁给萧然,等于向天下宣告“萧然是朕的家人”,这份尊荣,比任何国公爵位都更显贵重,也更能匹配他那“无法用爵禄衡量”的功劳。
其联姻是“长期绑定”,比一次性赏赐更稳妥。
常规赏赐是“一劳永逸”的交易:你立了功,朕赏你东西,从此两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