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功成圆满
大礼堂内,台下座无虚席,也有不少的学生席地而坐,或者站在大礼堂后面。
刘一民先坐在下面签了一会儿书,等到时间到了才走到大礼堂的发言台上。
刘一民看着下面的复旦学子,半开玩笑说道:“没想到我在复旦也能受到如此的待遇,我还以为有不少人要骂我呢!”
“哈哈哈!”台下笑成了一片。
随着时间的变化,复旦那一群搞伤痕文学、崇尚伤痕文学的学生离开了校园,现在的学生对伤痕文学已经基本上提不起兴趣了,更别说因为伤痕文学跟刘一民对垒了。
“刘教授,我记得您当时就说伤痕文学是昙一现,现如今一看果然是如此,您当时为什么就能够断定伤痕文学是昙一现呢!”有学生双手扮成喇叭的形状放在嘴边朝台上喊去。
“因为社会是不断朝前发展的,十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微不足道的一瞬。十年,我们能写多久呢?改革开放的到来,作家的笔触必将转变。
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只要认识这个规律,必然能做出这样的判断。”
台下的学生再次认同地点了点头,顺便向台上的刘一民送上了热烈的掌声。
在一片掌声中,刘一民正式开始了这场演讲。各种外国文学流派里的代表小说刘一民信手拈来,其中还包括中外文学著作的对比。
台下的几个复旦教授看向严家炎羡慕地说道:“严家炎,你找了个宝贝啊,这哪像一个刚上讲台的老师,你说他讲课十年我也信啊!”
严家炎表情古井无波,可那微微抖动的嘴角早已出卖了他:“这在我们中文系,其实讲课能力也一般!”
陈韵吉没有接严家炎的话茬,而是跟严家炎聊起刘一民讲的意识流。
有觉得不详细的地方,都会跟严家炎再探讨一番。
讲台上再次传来了刘一民的声音:“我认为目前外国各个流派的小说写作皆不如真正的现实主义。过于追求艺术价值,而跟读书的大众脱离了。你们是大众吗?你们是大众的一部分,但代表不了大众。
大众需要的是通俗的文学作品,而不是拿在手里就头疼的小说。别看我是研究外国文学思想的,但并不推崇西方式的写作,应该吸收借鉴为己用。”
台下陈子展低声说道:“这不是连他自己也骂了吗?”
“严教授,你们的燕大中文系狠起来连自己都骂啊!”陈韵吉调侃道。
严家炎正色道:“不喜欢但是能写出来,这难道不是证明了一民文学功底更加深厚吗?”
陈韵吉听到严家炎的话想反驳,但是嘴巴张了张发现竟然无从反驳,讲的有道理啊!
“刘教授,你在旧金山领事馆带着中国留学生和华裔学生唱《毕业歌是真的吗?”
“是真的,正如去年张明敏的那首歌所唱的‘洋装虽然穿在身,但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大家要做一个历史的建设者,而不是做一个历史的唾弃者!”
《我的中国心去年六月份发行,登上了春节晚会,在中国南北都有巨大的影响力。
“刘教授,我是轮船机械专业的学生,我更喜欢你的那首《祖国不会忘记。”有学生扯着嗓子喊道。
刘一民笑道:“今天的报告正式结束,如果喜欢的话,咱们一起唱这首歌当结尾怎么样?”
“好!”
陈子展高兴地站起来说道:“我来给大家打拍子!”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预备唱!”刘一民给大家起了一个头。
响亮的歌声在大礼堂里面回荡,台下一个个唱的热血沸腾,外面复旦保卫科的人慢慢地走入礼堂里面,蓄势待发。
等歌声一唱完,学生还没反应过来,保卫科的人已经簇拥着刘一民离开了。
这是严家炎跟复旦中文系商量好的,有了北师大的前车之鉴,严家炎学会了提前做预案。
学生们冲出大礼堂,刘一民已经坐上准备好的吉普车了。
他们没有回招待所,而是直接出复旦校门等着严家炎和孙玉石,接上两人后带着东西直达火车站。
“再见,王禹同志。”刘一民接过行李说道。
王禹冲着三人说道:“不客气,以后有机会再来复旦做报告,那群孩子是真喜欢你。一民同志,也祝你创作出更经典的作品出来。”
走到火车站门口,严家炎看着沪市感慨万分,甚至还朗诵起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孙玉石和刘一民都觉得有点好笑,你严教授平常也没少回来啊!
到了硬卧车厢,严家炎和孙玉石又谈论起了这次的成果,两人一致认为刘一民是这次成功的大功臣。
躺在上铺的刘一民犯了一个骨碌:“严教授,既然是功臣,那是不是应该有功必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