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豫省三杰
《驴得水的导演王严找到刘一民的时候,他才想起,自己还有一个剧本正在拍摄。
王严的脸上被风霜打磨的极为粗糙,看著就是吃了不少的苦头。
“王导,还真拍完了?”刘一民问道。
“拍完了,等剪出来,邀请你到北影厂看一看样片。我相信,你绝对会喜欢!”王严兴奋地说道。
刘一民询问他们到了蒙省是如何拍摄的,剧组开始拍摄的时候,天气开始转寒,这么冷的天,
景色也对不上啊!
“我们先拍了外景,拍完后才拍的室內的片段,冷是冷了点,但同志们都能克服。”
王严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让刘一民感觉出来了拍摄的艰辛。
“你猜我们最后经费了多少钱?”
“多少?”
“只了十万元,另外省出来的经费,厂里面专门拿出来了一部分,奖励给了演员同志和剧组的其他同志,一个人分了將近一百块钱,大家靠著这奖金,都过了一个好年啊!”
王严给北影厂节省了不少的经费,汪阳一看到效果这么好,心里面开始升起了想法。
以前脑袋里面不成熟的想法,再次冒了出来。那就是將片子给承包给剧组,剧组省下来的经费,一部分当做奖金奖励给大家,提高大家的积极性。
王严这个导演里面的卷王,如此省经费的做法,估计要让不少的导演气得牙痒痒,衬得他们钱也太大手大脚了。
“老王啊,省钱是对的,毕竟国家和厂里面给的经费不足,但首先还是质量要保证!”
王严拍了拍胸脯说道:“放心,到时候质量要是不合格,我从此不再来见你!”
“你这样说,我真好奇了,到时候你们剪好了,可一定首先邀请我去看看。”
“那是当然,你是编剧嘛!一民,你二月份的这两篇小说写的不错,人艺的话剧排出来,我一定要去看一看,我觉得改编成电影肯定也不错,我已经向汪阳同志建议了。
不过我最近又有了拍摄的任务,马上就要赶赴川省拍摄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厂里面会正式决定,我会关心著这件事情的进展。”
王严很开心自己又有了拍摄任务,作为一个导演,他喜欢这种忙碌的感觉。
“拍什么?”
“《徐茂和他的女儿们”王严说道。
刘一民听到电影的名字,笑著说道:“是这个啊,你们跟八一厂抢的很厉害嘛,这是准备先下手为强了?”
“你也知道?”王严意外地说道。
刘一民用手比划了一下说道:“燕京说大也大,说小也小。这件事情,就算是不打听,也能听到一点风声!”
我们起初也没想到八一厂准备拍,汪阳同志太喜欢了,让我进行改编,之后才知道八一厂也在准备,而且小说作者就在八一厂。你说这事儿弄得,但箭在弦上,汪厂也不可能让步。
到了电影局打了几场口水战,汪厂找到我说,乾脆也別打口水战了,直接开拍吧!“
王严颇为无奈地说道,又看向刘一民问他对这件事情怎么看!
刘一民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说道:“我是作家,你问我怎么看?老王,你要是作者,你会怎么看?”
“这是一次意外吧?我们事先並不知道!”
“改编剧本,作家本人没有知情权?我觉得这是对作家劳动成果的不尊重,至少应该知会一下作者本人,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刘一民笑著说道。
“不过话又说回来,目前各个电影厂都是这样乾的,也不能完全说是你们的问题。”
王严没有说话,抬头看著银杏树,仔细地思考了起来,过了一会儿说道:“一民,你说的有道理,可惜目前国內就是这样。”
“老王,还是祝你此次川省之行能够顺利。”
王严並没有因为刘一民的话而生气,两人还討论一下剧本改编权的想法,刘一民成功的给他输入了自己的一些版权概念。
作品改编必须徵得原作者同意的法律规定,在1991的时候才开始实施。
现在只要各大电影厂愿意,谁管你作者愿不愿意,到时候改编完直接给你一张匯款单就行,爱要不要!
电影厂让原作者当编剧改编剧本的话,那另当別论。
三月份,作协內部经过一番激烈的討论,最终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终於出炉了。
之所以討论的那么激烈,除了作品难以选择外,还因为到了终审的时候,评委们一看入选的几部小说的作者籍贯,好傢伙都是豫省人。
刚开始获奖的作品总共有三本,《追风箏的人、《东方、《李自成第二卷。
《追风箏的人是刘一民写的,豫省人。《东方这部长篇小说是魏巍写的,也是豫省人。
《李自成第二卷姚雪垠,豫省人。儘管目前担任的是鄂省的文联领导,但籍贯是豫省啊!
大家一看,都愣住了。有评委提出,这么选是不是在说文坛只有豫省这一省之地?
就像朱元璋开科举,好傢伙选出来的考生都是南方人,难道我大明的天下只有半边天吗?
於是不得已,一群人又开始选。最终选出了五部长篇小说,增加了川省作家周克琴的《徐茂和他的女儿们、湘省作家莫应封的《將军吟。
总共五篇,豫省的作家占了三篇。
评委们拿著这个结果给作协做了匯报,作协很满意,张广年带著这个结果专门去医院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茅盾先生。
获奖名单通过报纸公布了出去,整个文坛围绕这五部小说进行了激烈的討论。
没有获得长篇小说奖的作家,看著上面的名单扼腕长嘆。
鄂省作协,徐驰看到名单后,高兴地朝著不远处的办公室走去,敲开门恭喜道:“老姚,恭喜啊,《李自成第二卷获奖了,这可是目前咱们国內最受关注的文学奖了。”
姚雪垠笑容满面又谦虚地说道:“感谢评委们对我的认可。你的老朋友刘一民同志的《追风箏的人也入选了,是这次获奖里面最年轻的作家,真是后生可畏啊!”
“一民的《追风箏的人在写作的时候我就看了,雁冰同志也是讚不绝口,能评上我不感觉意外。”徐驰刚说完,办公室门口响起凌乱的脚步声,都是来恭喜的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