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又能想到,这种推动形势的大手笔,居然只是出自一个二十一岁年轻人之手呢?
“我这也只是赶上了风口,灵机一动而已。人再厉害,也不能逆潮流而动。”
这般清醒的认知,让巴老更加高兴了。
“难得年轻人能够戒骄戒躁,一定要保持下去。將来你的成就,怕是要远超前辈了。”
三个人说话间,来到了医院。
而到了这里,李子成也收敛起了心情,神色肃穆了许多。
高级病房当中,现如今的中国文坛掌门人茅盾先生已经形销骨立,勉强支撑。
但是对於三人的到来,还是高兴万分。
尤其是看著神采飞扬、青春正茂的李子成,老先生神色之中满是缅怀。
“我刚执笔的时候,还没有你这般年轻。当时只是有感而发,並没有想到太多。谁知匆匆数十年,就走到了今天。那个时候社会动乱,朝不保夕,可国家不幸文人幸,让我这样的人盗取了一些微薄名声。你这孩子生於太平时代,还能笔锋惊艷,可千万要保持下去。”
老先生的教诲,李子成铭刻在心。
“请您放心。如今同样处於巨变的时代,大潮翻涌之下,可以书写的东西同样很多。到时候我有了新的作品,再请您斧正。”
“哈哈哈—”
老先生笑起来也有些无力,但是心情十分舒畅。
“我怕是不行了,到时候只能靠尧棠来给你指点嘍。”
说到这里,他抓住了巴老的手,更像是在传递些什么。
“日后作协的工作,请你多多担待了。文坛恢復生机不易,还要靠更多的年轻人、更多的好作品,开创文学的新风气。你的担子很重啊!我却不能陪你啦。”
巴老眼框湿润,明白他这是在交代后事。
“今时不同往日,过去的风风雨雨已经消散。你安心养病,到时候他们这些年轻人还少不了你的指点呢。”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
老先生朝站在一旁的儿子韦涛招招手。
韦涛连忙拿过一个盒子,等打开之后,里面是一个捲轴。
捲轴舒展开来,上面只有四个字,落款则是老先生亲笔。
老先生看了一下李子成。
“你的《高山下的环虽然艺术性不高,但是情感之真挚,远超卖弄技巧。正所谓大巧不工,莫外如是。本来还想著做个序,奈何精力不济,你可不要抱怨哦。”
李子成忙道:“能得您的关注,已经是莫大荣幸。如今更是得了您的夸讚,等回去和他们一说,就怕大家的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
老先生莞尔一笑,目光愈发慈祥。
怪不得大家都对这个小傢伙方般喜爱。
在逗人开怀这件事上,小傢伙手段確实不凡,连这凝重的气氛都被他衝散了不少。
老先生拿过捲轴,亲自放到李子成的手中。
“序是写不成了,只有区区四个字,算是老头子对你的寄託。须知文海无涯,不可懈怠。更要兼容並蓄,纳百家之长,绝不可自傲自满。咱们中国文学能不能追上外国同行的脚步,还要看你们年轻人的。”
李子成凝视著捲轴。
“克绍箕裘”四个字,让他呼吸一滯,眼眶湿润。
一直到走出医院的时候,他还在频频回首。
他知道,这一次的探望和告別,將会是永別。
老先生溢然长逝的时候,他是无论如何也赶不回来的。
而这位令人憧憬的文坛宗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为了中国文学的延续而苦心筹谋。
时代的浪潮之下,李子成唯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不辜负老先生的期许。
至於马上就要乱糟糟的文坛,他又能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