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校场上,人群中嘈杂的声音渐渐安静了下来,显然,眾人都被新式火銃巨大的威力所震惊。高衡对士兵们道:“这支火銃叫四四式,按照西洋纪年来命名,也算是表彰卜弥格和南怀仁等西洋传教士的功绩。以后只要是兴华製造局生產出来的新式武器,一律以此规律来命名。”
高衡將火銃放回了托盘,又拿起一桿手銃道:“有了新式的火銃,製造局又生產了新式的手銃,这些武器在不久的將来將会全部换装全军。”
实际上,手銃相对於步銃来说,生產要简单很多,主要是銃管的生產能节约大量的时间。原因很简单,钻头的行程缩短了很多,在同等时间下,能钻出更多的手銃銃管。
四四式手銃,高衡也试验过了,射程超过三十步,在五十步以內对无甲目標仍具有杀伤力。在十步的距离上拥有极高的破甲能力,但凡是十步以內,就算是三层重甲,也是一样破开。
所以,综合考虑,高衡决定先让製造局生產一批手銃装备给全军將士,手銃的生產比较迅速。目前製造局的火銃工坊已经应用了蒸汽机,但只有一台,所对应的生產线也只有一条。这种生產线的效能,卜弥格经过测算,在不出故障的情况下,一天可以生產一支步銃或者两支手銃。
按照高衡的设想,以后最少要铺设十条线同时生產,这样工坊一个月就能產出三百支步銃,但这还远远不够。目前,流水线生產对於兴华製造局来说有两个瓶颈,一是各道工序生產速度不匹配,比如生產銃管很快,但是銃机製造很慢,即便是生產出十根銃管,但却只有一个銃机,依然只能装配一桿火銃。
解决这个问题,製造局目前只能用笨办法,蒸汽机应用在钻管上了,只要放两个工匠看著机器就行。剩下的人集中起来全力以赴生產銃机,把銃机的数量提上来。但这终究不是解决方案,唯一的办法就是投入更多的蒸汽机生產线,將其应用到銃机的生產中。包括衝压、拉弯、打磨等等工序,將銃机的產量和銃管匹配起来。
另一个方面就是提供动力源的蒸汽机,高衡也明白,现在的蒸汽机只是原始型號,各方面还不是很成熟,宋应星已经在加紧研製更好更成熟的型號,如果蒸汽机技术能进步一些,產量还会进一步提高。
高衡要求也不高,至少工坊要保证一个月一千杆火銃的產量。这样,一年之內,才能完成所有士兵的换装。高衡展示了新式火銃和手銃,引起了士兵们的阵阵欢呼,作为战士,最重要的就是有趁手的兵器,这也是士兵们在战场上的信心来源。现在,製造局有了如此神兵利器,兴华军的战斗力將会大幅提升,这是事关战士们性命的事情,怎能不振奋人心。
在高衡的要求下,火銃工坊利用这一条生產线,集中力量优先生產手銃,先提供给骑兵和哨探队的精锐使用,务必保证每个人都能有两桿手銃,这样在战场上,骑兵就有了远程打击的能力,两桿手銃相当於骑兵可以连发两箭,只要命中目標,凭藉四四式手銃的威力,可以使对方立刻丧失战斗力。
只不过目前的產能还比较低,一条线一个月只能生產六十支,高衡让宋应星一边研究新型號的同时,將老型號先量產几台,组装几条简易的生產线。原先的火銃工匠们由程平统一率领,也別閒著,人工加上机械,一起上,把手銃的產能先提上来。爭取半年之內,给全部骑兵换装。
除了火銃之外,孙氏兄弟研究的铁模法铸炮也取得了新的进展。製造局內部形成了一种竞爭比赛的氛围,火炮工坊和火銃工坊暗自较劲,西洋人取得进展,华夏人自认为智商和动手能力並不比西洋人差,自然要迎头赶上。几乎是前后脚,当卜弥格和南怀仁的新銃搞出来的时候,铁模法也取得了初步成功。
孙氏兄弟用铁模法铸造了一门中型火炮,该炮以大將军炮为原型,铸造完成之后在新式火药的加持下进行了试射,射程比原先的普通大將军多了五成,耐久度可以超过三十发。並且为了增强机动性,在高衡的建议下,他们给火炮装上了四轮车底座,方便火炮的移动。
这四轮车非常有讲究,一方面是將传统的木轮外部包裹了一层橡胶製作的外壳。高衡將其命名为轮胎,这种厚厚的橡胶外壳包裹后,能明显感觉到轮子的移动轻盈了许多,並且富有弹性,在通过凹凸不平的地形的时候,震动大幅减小了。
不仅如此,四轮车底座也很有讲究,在炮身的下方设置了一个类似磨盘一样的装置,叫做枢机。枢机內部的结构由各种连杆、齿轮和铁製的升降台构成。横竖方向皆有手柄,可以旋转连杆,带动齿轮运动。
这是为火炮调节方向和高低所用,有了这种装置,炮兵就位的时间被大大缩短。在战场上隨机应变的能力也大幅提高。彼时的火炮,如果要调整射击方位,需要炮兵们合力推动火炮,调整射击方向,重新设置炮位。
但有了这种四轮磨盘车,火炮进入固定位置之后,可以进行三百六十度旋转,哪怕是敌军突然出现在阵地后方,火炮也能在士兵的操纵下迅速调转方向,朝后射击。这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完全改变了炮兵的作战模式。有了这种四轮磨盘车的加持,兴华军炮兵在战场上如虎添翼。
高衡要求孙氏兄弟儘快將红夷大炮版本的四轮磨盘大炮给研製出来,这种四轮磨盘车,应用於重炮上才有意义,像是小型佛郎机这种两个兵就能抬起来的火炮,也没必要配备这种装置。
火銃火炮在发展,兴华军的鎧甲製造工作也上了一个台阶。从安南人那里缴获的木盔基本上就是摆设,遮风挡雨可以,但是到了战场上几乎没有任何防御能力。高衡早就想把头盔给全部换装了,好在盔甲的製造比火銃要简单一些,蒸汽机应用之后,衝压板甲就提上了日程,虽然西洋样式的板甲对於鳞甲或者甲来说防御能力不是特別好,但是胜在生產方便。
头盔也是如此,大明的六瓣铁尖盔虽然不错,但那是在没有机械之力的情况下,用人工打制六瓣铁片,然后进行组合形成的头盔。但是在有蒸汽机加持的情况下,高衡完全可以选择一体成型。只要造出合適的铁模,然后將一整个铁片衝压成头盔的形状,再由人工进行切割和打磨即可。
如此一来,每一个兴华军士兵的標准配置就是一体衝压的铁尖大檐盔一顶,衝压胸甲一件,內衬锁子甲,用来防御箭头和流弹,並且在锁子甲內部,高衡还给全军每一个士兵配发了一件丝绸內衣。丝绸內衣的好处在於可以將箭头或者銃弹给包裹住。
在救治的时候,很多士兵往往因为箭头深入体內,很难拔出,而流血过多死亡。但是有了丝绸的包裹之后,只要扯动丝绸,往往可以將箭头给带出来,这样就能更好地救治士兵。
除此之外,每个士兵还配备了铁叶扎成的裙摆,可以防护腿部,同时配置衝压製作的护膝和铁臂护手,可谓是武装到了牙齿。这一套鎧甲,高衡套在木头人上试验过,除非是用自己的四四式火銃。否则以现在火绳銃的水平,除非抵近到一二十步的位置上,否则根本无法破甲。
但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兴华军士兵不是万能的,在二十步的位置上可以被火绳銃击杀,可如果全军换装了四四式,在四四式巨大的威力之下,又有什么样的部队能顺利挺进到二十步的距离而不崩溃?
古人常说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可如果兴华军將士既装备了锋利的矛又装备了坚固的盾的话,又该用什么来进行杀伤呢。
这样的配置,堪称豪华,高衡知道,新华军若是想变成一支火炮、巨舰、精兵组成的部队,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目前手上掌握的资金,配备眼下的一万多人应该是足够了。可是维持这么强大的军队也需要钱,他们需要有源源不断提供金钱的来源才可以。
好在,沿海的盐场已经开始投入运营,用晒盐法生產出来的海盐成本低质量高。最重要的是,海水本身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如此说来,生產海盐的原料可以说是零成本。在產量大大提高的情况下,兴华军的盐场一年的產盐量可以达到五万吨。
虽然跟后世的盐场动輒几十万吨几百万吨的產量比有些少得可怜,但是在这个时代,已经是了不得的產量了。
现在是明末乱世,各种物品都贵得离谱,作为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粮食和食盐,价格自然也是非常夸张。在盐价稳定的时候,一百斤盐只需要不足一两银子,甚至更便宜。但是在崇禎十七年,因为到处战乱的缘故,盐价已经疯涨到一两银子三十斤。
兴华军盐场五万吨盐的產量,只要能顺利售出,一年至少是一百五十万到两百万两银子的进项。这还不算粮食,谅山府的土地隨著人口的不断增加,大量开垦出来,在一年三熟的情况下,每年又能给新华军带来至少二百万两银子的进项,再加上阮氏的援助,还有蒲德曼的贸易,兴华军每年的收入应该不少於五百万两,如果能一直持续下去,军队就能维持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这还不算,按照当初高衡和蒲德曼的设想,军火交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当然,现在製造局的任务是满足兴华军自身的需求。可未来,一旦產能上来,有了余量,他们就可以贩卖军火,这可是个暴利的行当,到时候收入会成倍增加。
高衡仿佛已经看到了谅山府兴盛的未来,可当下,他们还是要利用这难得的窗口期,稳步发展,应对即將到来的剧变。
崇禎十七年四月,一个惊天的消息传遍了华夏的大江南北,亿万人得到了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消息。流贼攻入京师,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殉国,与他一同殉国的还有成千上万的大臣与家眷。大顺军占领京师,整个长江以北的地区全部落入大顺之手。大顺政权拥兵百万,虎踞华夏北方。
同时,张献忠率领大军攻入四川,占领了四川全境,定都成都。他的手上也有数十万大军,华夏大地生灵涂炭,一片哀嚎,尤其是占领京师之后,大顺军在京师大搞追赃助餉,先从官员富户开始逼餉,不交的直接大刑伺候,每天都有的大量人被拷打致死。
到了后期,形势逐渐失控,大顺政权的人完全不满足於他们上交的银子,开始扩大范围,从富户到京师百姓,几乎无一人倖免,不给银子的平民百姓就被拉入军队,充作飢兵。其实也就是给大顺军当炮灰,一时间百姓怨声载道,哭声震天,完全没有了先前对大顺支持的模样。
但是在大顺政权的强势压制下,这些百姓也不敢反抗,毕竟现在李自成的威望已经达到了顶峰。谁能想到,当年一个小小的驛站驛卒,竟然登上了九五之尊的位子。
而目前,大顺军的全部注意力正放在关外,关外的大清国蠢蠢欲动,山海关总兵吴三桂衝冠一怒为红顏,决心跟大顺军干一仗。李自成根本没將吴三桂放在眼里,自己麾下雄兵百万,又是刚刚占领京师的得胜之师,人家避其锋芒还来不及,吴三桂这个傻子竟然敢主动宣战。
大顺军调兵遣將,在李自成亲自统率之下,准备一鼓作气攻下山海关,拿吴三桂的人头祭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