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凌霄星城计划
它由多个同心圆环、巨大的龙骨和大量的模块化舱段组成。
其规模远超人类历史上任何人造天体,甚至比目前所有在轨航天器的总质量还要庞大数倍!
“这……这规模……”
德米特里这位前呜克栏老专家,当然他更愿意自称自己是前苏连专家,只见他一个战术扶镜,目光盯着会议屏幕里的模型,估算其尺寸和质量后,顿时震惊道:
“这个规模……这已经不是空间站了,简直是一座太空城市的雏形了吧?”
“可以这么说,就以‘凌霄星城’暂定名。”陆安肯定地点了点头,这个名字既蕴含了磅礴气魄与东方神话色彩,同时又不失现代感、未来感。
不一会儿,陆安目光灼灼地环视一众与会者说道:
“我们将建造一座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近地轨道永久性超级空间站,它不是天宫空间站的补充,更不是国际空间站的补充,而是一个全新的、具备自我演化、持续扩展能力的太空巨构。”
同时,他放大模型画面的核心骨架部分,一种闪烁着奇异银灰色光泽的金属结构被高亮显示。
赫然便是超高性能复合金属材料,即元界智控名下的“五号金属”材料。
极致的轻量化、超高的强度与韧性,简直就是为航空航天而生的产物,
事实上,陆安搞出“五号金属”就是为此而做的,只不过它的应用不仅限于航空航天这个领域。
陆安话音刚落时,会议室里顿时响起一阵惊呼。
但当“超级空间站”这个词从陆安口中明确说出,其代表的雄心让在场所有人为之震撼。
吴光裕心中暗叹,这一代的年轻人当真是后生可畏啊,这魄力还真就没有几个人能毫不犹豫拍板去做。
“规模呢?规模有多大?”与会的王铁军忍不住询问出了这个关键问题。
现有的国际空间站(iss)大约是400多吨的质量,其建造历时十多年,动用十多个国家的力量。
陆安言简意赅地笑道:“理论上无上限,但第一阶段建设目标,在轨质量预期不低于5000吨级。”
“什么?5000吨?!”
参会的程书强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会议室里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作为对比,国际空间站最终建成质量约420吨,“凌霄星城”起步就是其十倍以上,这个数字给大家伙带来的冲击力是无与伦比的震撼。
“陆安同志,国际空间站才四百吨!五千吨……这需要的结构材料、生命维持、能源系统这些……尤其是最核心的结构材料……”吴光裕忍不住说道。
陆安旋即摆了摆手说道:“结构材料不是问题,咱隔壁公司旗下的五号金属,吴总师莫不是忘记了?没有材料上的突破,我也不会在这里大放卫星、大放厥词,这就是底气所在。”
吴光裕不由得一愣,这个时候他才想起了这茬,陆安还搞出了“五号金属”这种超高性能复合金属材料。
虽然一开始是为了人形机器人的材料强度而搞出来的产物,但更像是为航天而生,堪称为太空巨构量身打造的材料。
“只是……上来就玩的这么大,是否过于激进了一些?”连一向敢于冒险的彼得罗夫,此刻也感到有些瞠目结舌,“5000吨的物资运送,即便依靠‘星箭一号’的高效回收复用,也需要极其庞大的发射频率和费用。”
“所以它必须是模块的,像搭积木一样。”陆安微笑着说道,回头看向会议大屏幕,切换到了一个动态演示画面,“关于‘凌霄星城’的核心设计理念就是——无限扩展。”
“以我们的‘五号金属’材料为核心龙骨和主要承力结构,‘凌霄星城’超级空间站的干质量比可以优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意味着可以支撑起更为庞大的结构质量。”
说到这里,陆安再次切换画面,展示了“凌霄星城”超级空间站第一阶段5000吨级质量的详细构想模型和参数。
其总体设计理念的核心是:无限扩展,功能模块化。
摒弃传统空间站的线性布局或放射状布局,采用更稳定、更易于扩展的“超级桁架核心+模块化舱段插接”架构。
类似于搭积木,以一个极为坚固的核心桁架为“主干”,各类功能舱室、平台如同“枝叶”和“果实”一般,通过标准化接口灵活搭载、升级、迭代、更换。
核心结构是一条长度约180米的超级桁架,几乎全部由“五号金属”材料构成,作为超级空间站的“脊梁”结构,承担主要载荷和力流传递。
桁架界面为大型六边形,内部预留管线通道和设备安装空间。
该核心桁架设计预留了前后、上下、左右的对接接口,理论上可以通过增加新的桁架段实现无线延展,为未来扩建至万吨级、十万吨级乃至的更大规模奠定基础与预留。
另一个醒目的结构是主居住环,就是一个人工重力环,也就是通过旋转离心力来模拟近似重力。
这是一个直径达到了200米的巨型旋转圆环结构,通过以特定角速度旋转,在环内壁根据不同区域需求,产生可调节的人工模拟重力环境。
显而易见,这是为了长期驻留在超级空间站上的人的生活、工作的主要区域,解决微重力环境下肌肉萎缩、骨质流失等健康问题。
主居住环的旋转,将首次在大型空间站上为长期驻留人员提供接近地面的重力环境。
这是实现真正意义上“太空定居”的关键一步,能极大改善人在太空中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该空间站的主要功能分区与舱段方面。”陆安切换会议屏幕画面,聚焦在了核心生活与控制区。
“主控制中心、居住区、生命保障系统核心、医疗舱、会议与休闲区,由6个直径8.5米、长度20米的大型舱段组成,连接核心桁架中部的大环,采用多层屏蔽设计,有效防护太空辐射问题。”
“其特点是内部宽敞,依托巨型旋转圆环结构模拟地球重力环境,其舒适度毫无疑问远超现有任何空间站。”
紧接着,陆安有条不紊,继续按图索骥介绍道:
“科学与实验区模块,可提供微重力物理、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太空制药、基础物理等前沿研究,其规模由多个专用试验舱段构成。”
“包括超净微重力实验室,用于高纯度材料晶体生长、特殊药物制备。”
“暴露实验平台,直接暴露于太空环境,进行材料、元器件耐久性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