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海岛船场
慕容永今年二十多岁,长著一脸茂密的大鬍子,显得颇为老成。
他是鲜卑皇族,不过是血脉离得比较远的那种,以至於他只能到这这个海州岛上做三等镇长史。
这虽然是个六品官职,在这个岛上,也算是一方大员,但对慕容永来说,却是形同发配。
因为这岛上虽大,但除了数百工匠及家属,近千兵士外,便没有其他人了,且岛上一切,都是为了保护燕国兴建的船场。
燕国將主攻方向,一直放在关中豫州一带,因为那都是平原坦地,能发挥燕国骑兵的威力。
而在青州徐州这两国交界对峙之处,则因水网密集,虽然平原不少,但河流也多,大大限制了骑兵的发挥。
所以这些年来,燕国和晋朝在两州的边境,是以黄河淮河之间的区域来分隔的。
这道数百里的区域內,还被西北东南走向的泗水斜向划成两半,在这道河流上,分布著鲁郡,任城郡,彭城郡,下邳郡等重要军镇,两国基本是隔河对峙。
其中下邳地处泗水和淮水交界处,东北面被燕国侵占,其这些年將北面的琅琊郡侵占大半,已经快將手伸到下邳来了。
水网也阻拒了燕国骑兵南下,两边虽然不时有衝突交战,但总体还是达成了以淮水泗水为界的现状。
而在淮水出海口以北,已是燕国地盘,而慕容永驻扎的海州岛,便是在出海口北面二百余里处且和陆地只相隔一道十几里的海峡,船只往来方便,怎么看都是相当安全的。
最早这海洲岛只是个人跡罕至的荒岛,燕国几乎没有造船技术,也不重视船只在军事中的用途,因为和其骑兵主流战法颇有衝突。
但燕国朝中,也不乏有识之士,他们提出,若完全放弃战船,那几乎不可能从青州往南打。
对此朝中有两种意见,一是从头开始发展造船业费太大,且即使弄出来个不伦不类的船队,面对东晋已经形成气候的造船业支持的舰队,也毫无胜算,最终只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与其如此,不如依靠骑兵这种堂堂正正的战法,先將同在中原的符秦灭掉,一统中原,等国力壮大,再图过江也不迟。
另一派则认为,符秦不是短时间可以消灭的对象,若一直放任晋朝在徐州发展舰队,到时候对方袭击骚扰燕国后方,会导致局面不稳,后勤不继,必须要有相应的反制手段。
这两派虽然爭论不休,但后一派得到了慕容恪支持,认为不能完全忽视普朝这个威胁,於是最后燕国找到了海洲岛,建造船场驻军。
燕国从幽州青州沿海,寻到了仅剩不多的造船工匠,將其迁到岛上,让其钻研造船技术,试做新式战船,至今已经有將近七八年了。
但最开始的效果,却很不理想。
这些工匠是衣冠南渡时未曾来得及逃走南下的,其所能建造的,多是些小型船只,对於大型战船知之甚少,即使有,也只是寥寥会做战船某些单独配件而已。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造船工匠,本就是广受欢迎的稀少的人才,其工艺又多是家传,大多不是属於朝廷,就是依附高门士族,胡人入侵,这些人几乎都跟著逃向了南边。
造船是个极大的系统工程,缺了某些关键环节,船便造不出来。
这种现象,几乎燕国全境都存在,船工缺乏,造船技术缺失,甚至导致黄河之上的渡船都销声匿跡了,以至於燕国骑兵常常要等到黄河枯水期,才能渡过黄河,这也导致燕国战略上,还是选择以关中和合肥为主攻方向。
所以最初几年,海洲岛的船场进展很慢,直到五六年前,事情有了转机。
庾希当上徐充二州刺史后,燕国趁机进攻,初时將庾希打得极为狠狈,甚至淮水沿岸守军都不敢出来了。
庾希深知自己的不堪要是传到朝廷,桓温一派便会趁机发难,自己的刺史之位便很可能不保,於是他思来想去,秘密派人和燕国谈判,达成了一项秘密协议。
定期给燕国输送军器物资,以为两边保持长期和平的条件。
这些军器物资在帐目上很好做,只要偽造些和燕国交战的记录,將这些东西列入战损之中就行了,顺带还能吃一批不存在的战死兵士的抚恤。
这確实是个颇为天才的想法,连燕国方面得知后,也不禁嘆服庾希的无耻,但此事对燕国只有好处,於是两边很快便敲定了合作。
燕国趁机狮子大开口,提了不少过分的条件,庾希已经不能回头,只能捏著鼻子答应了。
协议的一项,便是向燕国提供晋朝的制式船只,以作研究之用。
庾希不知道燕国干什么,他也不在乎,他只想在二州混日子,反正北伐交攻的地区都在桓温辖区,自己这边不出事就行了。
但输送船只,不像前线的兵器重容易做帐,毕竟燕国没有舰队,要是报战损,必然会引起有心人的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