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发动正当时
在赵通看来,王謐年纪轻轻,本来应该是在建康谈玄扬名,吟风唱月才对。
而且之前王謐也確实这么做了,更打响了名气,受到了皇上赏识,如今在建康可谓炙手可热,
只要这样按部就班下去,迟早会成为清贵高官。
但他偏偏选择了最凶险的一条道路,且从布局来看,並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已经將所有关节考虑得非常透彻了。
土謐那句话没错,歷年北伐,都是高门士族的名土,统师流民军將领,但能得到部下真心拥戴的,却是凤毛麟角。
谢万便是其中典型,到了军中,不仅不知安抚將士,还吟诗笑傲,搞名士那一套,对此部下极为鄙视。
对此才出仕两年,做过桓温属谢安看得反倒看得清楚,他亲自过来安抚將士,並劝諫谢万要宴请诸將收买人心。
谢万倒是听了,席间他想不出如何称讚诸將,於是说出了极为经典的一句话,“诸君都是劲卒彼时將帅以身作兵卒为大忌讳,谢万此言不仅没有收买人心,反倒得罪了所有人,后来他不战而退,让数万大军崩溃,部下甚至想要趁机將其杀掉,后来看在谢安面子上才作罢。
谢万的例子,警醒了那些想靠北伐军功扬名的名土,光空谈是不行的,这点上谢玄看得最为明白,他在谢安称讚谢万时,公然说谢万胸怀不够,然后投靠桓温,做了军中属,算是谢家的异类了。
王謐欣赏谢玄之处便在於此,谢玄清楚知道若想北伐,必须要在军中一步步做起,而不是像谢万那样不通军务,却空降督军领兵,最后难逃败亡下场。
王謐谋划参与这次行动,便是为此,一方面他要彻底撕开京口庾氏通敌的內幕,让郗氏和庾氏对立,二是只有他亲自犯险参加这次行动,事后为首的氏,才会不得不给王謐一份相当分量的补偿。
当初王謐向要三千私兵,虽然看上去是开玩笑,但以的老奸巨猾,知道这是王謐以身份入局,助力氏的代价,只要庾氏事情败露,郗氏拿回二州,便一切都好说。
但如果失败了,不说两家谋划竹篮打水一场空,还会被其他势力借题发挥,庾氏的便宜,最终很可能会被桓温得了去。
王謐坐著马车,来到了一处军所,赵通下了车,引著王謐老白阿良三人进了间大屋,里面早有些兵士打扮的人等著,地上放著一堆堆的武器甲胃。
那些人见赵通进来,纷纷起身相迎,赵通向王謐介绍,这便是此次带来的族人,他让人都出去把守,从外面把门关上,这才指著地上说了起来。
盔甲兵器,都是郗恢从提供的,皆是面向水战改良过的。
王謐拿起一副篇袖鎧,这是彼时將领兵士的制式鎧甲,不过这副鎧甲的不同之处在於,其甲片相较於陆战要薄,但外面又加装了一层竹片。
这样的做法,重量防护都差不多,但浮力却大了不少,水战时候若兵士落水,其还能在水中浮起,想办法继续登船作战。
但说是这么说,二十斤上下的鎧甲穿上,本就活动不便,除非水性极好,不然落水还是极为区险,尤其是这种寒冬天气,掉下去半刻钟,人冻也冻死了。
王謐又看向地上的武器,发现有一堆无论是环首刀,还是制式长枪,皆是要短上一尺,显然是为了在船上狭窄空间作战。
而另外一堆,却反而极端了,其长枪亦或鉤戟,皆是极长,达到了两丈以上,即后世的四米多,这个距离,已经是人力所能操纵的极限。
这两种长度极端的武器,功用不言而明,前者是跳帮登船,近身搏杀所用,后者是两船接舷,
捅刺对面船兵士所用,各有专精。
由此可见,恢手下的这些私兵经验丰富,知道不同情况用最为合適的兵器,不然不会如此安排。
王謐招呼老白阿良穿上甲冑,使用武器试手,阿良还显得有些生涩,老白却是满脸兴奋之色,
一边穿盔甲,一边笑道:“等了这些年,也不枉了!”
王謐在赵通的帮助下,穿了全套盔甲,上身甲冑,下身的护腿护膝,发现身子沉重不少,动作也迟缓起来。
他试著活动肩膀,发现动作倒还影响不大,於是便拾起一根正常长度的长枪在手中,舞动起来。
赵通在流民军中多年,自然是有眼光的,他见王謐出枪姿势,也是叫了声好,心道君侯练的绝对不是架子,这几下突刺速度极快,且都是朝著咽喉面门去的,皆是最为凶狠有效的招式。
王謐却是有些不满意,对老白道:“这些日子还是太懈怠了,士族清谈,徒自浪费光阴。”
老白嘿了一声,“要是没有郎君清谈,只怕也没有今天这机会啊。”
王謐笑了起来,“这倒是。”
“不过以前我没打过水战,只怕到时候站立不稳,我倒要好好想想。”
赵通在一旁看著,心里颇不平静,在丁角村中,自己最大的失误,便是没有提前看到王謐的价值,不然要是一开始投靠,赵氏將来的地位要高得多。
不过现在倒也不算晚,要是此行成功,王謐便会在二州有一席之地,到时候自己就是最早一批跟隨的,自然起步比其他人要高。
当初王謐发信过来时,赵通便察觉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当然,赵氏还有一条路,便是通过周平的关係投靠郗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