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玄奇 > 晋末芳华 > 第148章 爭先机各使心思

第148章 爭先机各使心思

第148章 爭先机各使心思

看到场下的士子们俱各面露难色,司马昱颇为得意,这几道题目,实是这几年间,名士宿老辩难最为激烈,没有定论的几道难题。

其实这几道题放出来,也不指望在座这些阅歷底蕴远不如名士们的年轻士子能够完美解答,而是从中选出对答优於他人的人,那就够了。

越是面对这种难题,越能分出高下,如今看到场下这些士子神色,司马昱就知道题目是选对了。

至於有没有泄题,有没有人事先猜到,司马昱便无法保证了,毕竟要有心人提前搜集这几年的辩玄题目,还是能做些准备的,但话说回来,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其行事本身,就强於他人了。

司马昱暗道方才反正自己没有公开推崇人选,也不会受到怀疑,倒是司马晞谢安推举的几人,

即使是清白的,但若表现过好,也难免会多少受到怀疑。

不过司马昱虽然没有表態,但对王凝之王献之两兄弟,却因王羲之原因颇有偏爱,不过他老奸巨猾,借著谢安的口推出两人,將自己置身事外。

想到这里,他忍不住看了王謐方向一眼,最初他是想要拉拢王謐的,更有意请其教授自己几个孩子,没想到对方虽然答应了,但却迟迟没有登门,这是摇摆不定,还是其他原因?

王謐此时却是心无旁驁,正自心里揣摩著绢布上的几道题目,他心道果然世上没有什么稀奇事情,这几道题,他不仅在支道林六论中见过不少端倪,更从后世见过相类似的。

无他,道家辩玄,能成为让两方爭论不下的难题的,几乎都多少和逻辑悖论有关。

中国古代不是没有逻辑,而是逻辑藏得极为隱晦难明,而道家论大致有四种,便是当前堂上的四道题目主题。

信尽,即所有言论都无法表达真理。

学无益,即学习並无益处。

非誹,即不应驳斥他人。

辩无胜,即辩论双方都没有贏家。

第一个言尽悖,便是庄子齐物论中提到过的大辩不言,即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內,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

其升华对应的,便是老子道德经观妙章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二个学无益,同样是道德经观妙章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復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慾,绝学无忧。

第三个非谤,则是庄子的大知閒閒,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即道理无形无相,不同时候会有不同阐释变化,爭论的论点会过时,所以驳斥无用,反而离道理越来越远。

第四个辩无胜,是庄子的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即辩论双方的胜负,並不代表辩论双方的观点对错,即使加入第三者评判,也有其本人的主观立场,所以谁是谁非,三方都如无法確定。

对王謐来说,这四个论题其实都相当无聊,本身就充斥著矛盾和自我否定,尤其是后两个,你都非谤无胜了,那还辩论做什么?

道家学派为什么大受到魏普士人的欢迎,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这无处不在的矛盾感。

和两汉不同,魏晋两朝得国不正,士人们嘴上道德文章,做的多是蝇营狗苟的事情,丟了中原,固然心里想著夺回北地,重新一统,但又信心不足,想贏怕输,患得患失。

这便是如今绝大部分士人的矛盾心理,想要有一番作为,又接受不了失败,於是本身在出现之初,就处处充满矛盾辩证,看起来虚无縹緲的老庄之学,便恰好符合他们麻醉自己,逃避现实的心理。

而老庄之学,本身也不过是一种春秋时候诞生的尚不成熟,充斥著不少逻辑谬误的学说,和其他学派相比,並没有明显的优胜,其受士人欢迎,多是因为老庄之学晦涩难懂,模稜两可,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打嘴炮消磨时间,正好满足了士族的需求而已。

但这带来了一个问题,便是上面的四大悖论,是先天不足的,士族为了推崇老庄,必然要想方设法为其寻找合適的论点论据,但这等於在一个本身有问题的地基上建房子,从其衍伸出来的立论,自然是有漏洞可循。

这也导致后世道家学派固步自封,在歷代辩经中,被佛教打得节节败退。

其实中国本土佛教在发展了千百年后,和最初鳩摩罗什传入中国的天竺佛教,已经是完全两种东西,那些最初的经书,和老庄相比,其实错漏更多。

而中国本土的教徒为了让佛教传播,採取了一套海纳百川的做法,便是释经权。

他们利用天竺文字晦涩难明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掺入了大量改良的论点,这些论点私货可能来自儒家,可能来自道家的天敌墨家,甚至道家本身,不仅有诸子百家,更有其他歷朝歷代的各类智识之士的补足完善。

通俗的话讲,就是什么好用用什么,什么好用,那就是佛教的。

在这个过程中,佛教完成了本土化,和当初传过来的那套体系,已经是完全截然不同的东西,

只不过套了一层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