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玄奇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302章 为王前驱

第302章 为王前驱

第302章 为王前驱

到底要不要拉高迎祥一把呢?

江瀚看着手中的密报,指尖无意识地在信纸上来回摩挲,心中反复权衡,难以决断。

高迎祥与他也曾有过一面之缘。

当初在山西时,是他从王嘉胤和自己手上,接下了攻打静乐县城的任务。

说实话,干得不错,颇有些知兵善战的味道。

若是能将其引为奥援,想必能很好地替自己挡下不少明廷的压力;

但是吧,一晃五六年的时间过去了,高迎祥也不是当初那个小首领了。

如今穷蹙困苦,要是引其入川,究竟是福是祸,实在难以预料。

“一人智短。”

江瀚摸了摸下巴,随即收起密信,对着一旁的王承弼和丁钧叮嘱道:

“书院的事,就这么办。”

“王主事,尽快让娃娃们入学吧,这是根基大事,耽误不得。”

“今天就先这样,你随我回王府一趟。”

紧接着,他又对着一旁的亲兵吩咐道:

“传令,召各部院主事、各营将官,立刻赶往承运殿,有要事相商。”

承运殿内,烛火高燃,将偌大的王宫照得亮如白昼。

江瀚麾下的核心文武,如农部主事李兴怀、刑部主事薛志恒,以及留守的将领曹二、李老歪等人,均已奉召而至。

众人分列于大殿两侧,神色间还带着几分疑惑,不知道汉王为什么会在入夜后突然把他们召集起来。

江瀚越过众人,登上丹陛,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众人。

见到核心文武都已聚齐,他也不废话,直接把怀里的密信递给了离得最近的王承弼,示意众人传阅。

“都看看吧,汉中刚送来的消息。”

信笺在众人手中传阅一圈,殿内顿时响起了一阵议论声。

“事情大概就是这样。”

“汉中的邓阳传来消息,说是高迎祥已经到了眼皮子底下的汉中。”

“我估摸着,他应该是拉不下脸,来四川向我求援,想靠自己东山再起。”

“如今陈仓、傥骆、褒斜诸道的谷口都有明军重兵扼守,他啃不动,也不敢啃。”

“他必定会走子午道。”

江瀚顿了顿,语气加重了几分:

“但问题是,新任的陕西巡抚孙传庭不好对付,此人绝非什么庸碌之辈。”

“高迎祥如果踏上了子午道,以他现在的实力,必定会被孙传庭生擒,绝无生还之理!”

“如今我召集各位过来,就是要好好商议商议此事,到底要不要拉这位高闯王一把?”

听了江瀚的话,承运殿内一时间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众人面面相觑,显然都在消化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

高迎祥他们倒是认识,可这新上任的陕西巡抚,他们却一点没听过。

前头的李兴怀率先开口,打破了沉默:

“王上,请恕臣愚钝。”

“这孙传庭是何许人也?为何王上对他如此重视?”

“据我所知,他才上任不过半载。”

“而如今陕西官军的主力,基本被洪承畴带去了山西,留给他的不过是些残兵羸卒,堪堪守城而已。”

“再加上陕西地界连年天灾兵祸,旱蝗相继,饥荒肆虐,民生凋敝至极。”

“臣实在想不到,他有什么手段,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整饬出一支强军。”

“王上为何如此笃定,高迎祥必败无疑?”

一旁的刑部主事薛志恒点点头,跟着附和道:

“李主事所言极是。”

“据臣所知,陕西现在可是一片烂摊子。”

“那孙传庭纵然有经天纬地之才,可无兵无粮,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高迎祥虽然一时受挫,但其部众都是久经沙场、辗转数省的老寇,韧性极强。”

“即便他在子午谷遇到官军阻击,纵然不敌,大不了原路退回来便是。”

“似乎……不必太过担忧吧?”

两位主事的的观点,也代表了在场许多将官的想法,不少人脸上都露出赞同之色。

可江瀚听了,却摇了摇头:

“我要提醒诸位,不要小觑了天下英雄,更不要小觑了一个王朝的底蕴。”

“破船好歹都有三千钉,更何况是幅员万里、享国近三百载的大明?”

“值此鼎革之际,乱世出英雄,也出能臣良将。”

“像什么洪承畴、卢象升不就是其中佼佼者吗?”

“相信我,这个孙传庭绝不比他们差。”

“汉中的明军也不是摆设,只要高迎祥带兵进了子午谷,汉中明军就会紧随其后,堵住他的退路。”

“此事无须再议,今日叫你们来,是商议救与不救,别扯远了。”

众人见江瀚如此笃定,虽然心下还有些疑虑,但也不好再过多纠缠此事,只得顺着他设定的前提继续讨论。

位于大殿左列的曹二上前一步,抱拳开口道:

“大王!”

“末将以为,此事不妥,还是不救为好!”

“汉中与咱们四川虽然很近,但毕竟山高路险,鸟道羊肠,极难通行。”

“大军如果出动,粮草、军械、民夫转运的耗费,将是一笔不菲的销。”

“咱们刚拿下四川不久,而且邵总兵还在贵州用兵,粮饷民力已经是捉襟见肘了。”

“要是此时再于北线兴兵,那可就是两线作战了,为一高迎祥,实在太不划算了。”

一旁的李老歪也瓮声瓮气地附和道:

“曹老二说得在理!”

“那姓高的如今已经是穷途末路,救了他,咱们能得到啥好处?”

“兵马,他怕是只剩些残兵败将;地盘,他连个落脚点都没有;钱财粮秣,更是想都别想!”

“这纯属是赔本的买卖,而且……”

李老歪顿了顿,脸上露出一丝嫌弃:

“而且他手下那帮人,多是些转战各省的流寇,烧杀抢掠惯了,军纪恐怕早就败坏了。”

“要是让这帮人进了咱们的地盘,万一旧病复发,骚扰地方百姓咋办?”

“要是把这些人收编了,军纪得败坏成啥样?”

听了这话,江瀚颇为诧异地看了李老歪和曹二一眼。

割据一方之后,是不一样啊。

这帮军中的糙汉,如今思考问题的角度,竟然也开始从成本和治理的角度出发了。

看来他称王建制后,这些最初的老班底们,心态和认同感都在悄然发生转变。

他们潜意识里,已经把高迎祥这类武装力量,视作了需要提防的“流寇”。

这倒是一种有趣的蜕变。

武将们从军事成本、现实收益和内部稳定角度出发,都倾向于不救。

但在场的文官们,却有着不同的考量。

半晌后,李兴怀再次站了出来:

“下官却以为,高迎祥此人,或许当救。”

他环视一圈,缓缓分析道:

“理由很简单,只因为高迎祥所部,乃至所有在外活动的义军,目前仍然是我四川不可或缺的屏障。”

“他们的存在,能够替咱们分担不小的压力。”

“我想提醒各位,去岁官军两路主力囤兵于汉中、湖广两地,但却又匆匆退走一事。”

“为什么官军突然退走了?难道是他们良心发现了?”

“非也,正是因为各路义军在大明境内纵横,替咱们牵制住了明军。”

“尤其是高迎祥、张献忠等人,一把火烧了凤阳皇陵,震动天下,所以才把卢象升和洪承畴的主力给吸引了过去。”

“要不是他们在外面搅动风云,恐怕当初咱们刚入主四川,就要面临朝廷的重兵围剿了。”

“正是因为外部义军的存在,才为咱们赢得了一段极其宝贵的喘息和发展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