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玄奇 > 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 第247章 別开生面的恩科

第247章 別开生面的恩科

他看著卷子久久不能下笔,心中暗骂,

“这这都是泥腿子才操心的东西,与我等士子何干?”

他咬著笔头想了半天,最终只能在卷子上,洋洋洒洒地留下了一篇空洞文章。

曾瑞看著他奋笔疾书的模样,心中暗自感嘆:

“什么狗屁玩意儿?”

“君王当行仁政,广施恩德,则民心自附,农业自兴.这不说了跟没说一样嘛。”

“穿得人模狗样的,没想到却是个草包!”

而另一头號舍里的吴熙,读完题目后,眼睛都亮了起来。

这不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吗?

吴熙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刻提笔,把自己多年来在田间地头,亲身实践的经验,尽数倾洒在草纸上。

“学生以为,山多地瘠,耕种模式当因地制宜。”

“.据礼部尚书徐光启所著的《农政全书中记载,福建一带有作物番薯,可救荒。”

“地瘠可通过轮种之法养地。”

“第一年,当於岗地广种番薯,並於薯垄之间套种豆类。”

“豆可养地,薯藤又能抑制杂草。”

“第二年,当轮作冬小麦与苜蓿,麦收之后,立刻播撒苜蓿。”

“苜蓿不仅能肥田,更是上等的牲畜草料,可为军队提供马料。”

“第三年,当选育粟米,並与豆类间作。”

“为预防旱情,当广修水窖蓄雨,可在山腰荫地开挖鱼鳞坑,截留雨水。”

“坡脚修筑塘坝,连接水渠,则可自流灌溉,无虞旱情!”

吴熙虽然常年劳作,但却从不耽误他写一手台阁体,卷面整洁、方正,看得他满意至极。

答完第一道农桑水利后,他满怀期待地望向了下面的题目。

第二题考的是钱粮经理。

“大战將至,我军擬徵调民夫若干,需要发放一笔工费。”

“库吏附笔后,將工费从府库提出,皆是整贯铜钱。”

“经核算,若每个民夫发八十文钱,工费將多出三百文;若每个民夫发七十文,工费將缺少四百文。”

“问:这批民夫有多少人,库吏提了多少银钱出库?”

“请將解题之法详细列出,只写答案者视为无效。”

看到题目,吴熙只扫了一眼就笑了。

这不就是《九章算术里的“盈不足”么?

面对这道看似简单的算术题,他只是略加思索,便在卷上列出了清晰的演算步骤。

“盈率:八十文;盈数:三百文;不足率:七十文;不足数:四百文。”

“八十文减七十文,得十文,三百文加四百文,得七百文”

“求人数用实除法,七百文除十文,得七十人。”

“求总银以不足论,七十人乘七十文,得四千九百,再加四百,总共五千三百文。”

“结论:降卒七十人,库吏共提出五千三百文。”

整个解题过程,行云流水,逻辑清晰,尽显其扎实的算学功底。

可吴熙倒是算清楚了,考场另一头的几个老秀才却是差点气晕过去。

“简直俗不可耐!铜臭十足!”

他低声咒骂道,

“圣人云,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开科取士,怎么能用这种题目?!”

几个老秀才把手中的毛笔重重往桌上一扔,竟直接在草纸的背面,写下了一篇关於“君子不言利”的道德文章。

几人一边写还一边暗自得意,这篇文章不仅能提醒主帅重视道德,而且还能体现自己的“风骨”。

说不定,考官看了自己的文章,便会立刻把他们引为同道,推荐为官。

可巡视的曾瑞看见几人奋笔疾书的模样,心中却充满了鄙夷:

“一帮酸秀才,活该大把年纪考不中举。”

“愚不可耐!”

吴熙倒是不知道还有这档子事。

他正准备看向第三道刑名法度题目时,却突然发现第二道题目中另有玄机。

“库吏附笔后,將这笔工费从府库提出,皆是整贯铜钱。”

整贯铜钱不应该是以千文为计的吗?

怎么最后算下来,只有五千三百文?

还差七百文去哪儿了?

吴熙心中一惊,连忙提笔重新计算。

可他算了好几遍,却发现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並无差错。

吴熙咬著笔桿,看著眼前的结果,有些难以置信。

莫不是题目出错了?

思来想去,吴熙还是在第二题后面补了一句:

“窃以为当中有奸猾之徒,行虚报帐目,侵吞工费之事,或为经办库吏所为。”

他坚信自己的计算没有问题。

如果题目也没问题,那很可能就是下面办事的人出了问题。

“但愿我没猜错。”

吴熙长嘆了口气,隨即看向最后一题,刑名法度。

“今有两案,请断之。”

“其一,有佃户状告旧主张氏强占其田,而张氏现已归降我军。”

“试问,如何在申张正义』与安抚降人』之间,寻求平衡?”

“其二,有军中领兵大將攻伐官军,伤及无辜百姓。”

“又当如何处置?”

吴熙盯著“佃户告降人”和“大將犯错”两个问题,琢磨了半晌。

这玩意儿,说是考刑名法度,可背后却是一道考察立场的题目。

如果放在大明朝,这案子都不用审,只要是个读过书的,都明白该怎么判。

可现在的问题是,这场考试不是大明朝的科举啊。

佃户状告旧主,攻伐官军,这哪是大明衙门的公文里能出现的词汇?

思来想去,吴熙最终提笔写道:

“张氏虽已归降,但旧罪不可轻饶,否则百姓不服新政。”

“此案当秉公处理,切不可放过任何宵小之辈。”

“至於军中领兵大將一事.”

吴熙想了半天,还是决定为其开脱一二:

“自古刀兵相见,凶险万分,伤及无辜百姓不可避免。”

“但既然是大將,必是一军砥柱,如果轻易处罚,恐怕底下士卒心怀不忿。”

“依学生看,不如令其戴罪立功,以观后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