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灵眼之物与飞舟
邵中光与查闻巽的斗法在五行真灵宗之中风波不小。尤其是在真武殿下发律令,外门弟子修行血神经,在东军都督府服役满二十年,即可普升为內门弟子。
若是在东军都督府中立下功绩,还可以得到一枚筑基丹。
血神经的强大,尤其是血神子的诡异,在五行宗门人的眼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內门弟子修行有成,不会冒著巨大的风险去改修功法。但那些外门弟子便没有这么多的顾虑了,尤其是那些失去了晋升內门弟子机会的大龄外门弟子。
他们都愿意抓住血神经这个机会,搏上一把。
在宗门的推动之下,前来杨景洞府,想要在皮上刺下禁制的外门弟子数量大增。
杨景做了甩手掌柜,將剥皮针刺禁制的工作交给了铁头和银角。
作为血神经的创造者,真武殿为杨景开了一个口子,每有一名宗內弟子完成了禁制,杨景都能够得到五百的功绩。
虽然杨景的功绩堪称海量,但以他的功勋如流水的速度,迟早也有挥霍一空的时候。
更何况他在准备构建一座血池。灵池这等造物,同大型飞舟一般,通常都是宗门和金丹修仙家族,才有这个心力与財力去营造。
他想要独立营造两座血池,恐怕要將身上所有的功绩都填进去。
如今能够通过血神经稳定的收入功绩,对於杨景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
杨景坐在了蒲团上,淡然的看著坐在自己面前的邵中光。
在斗法之中战胜了查闻巽之后,邵中光立即便成为了內门弟子之中的风云人物。那些修行了血神经的外门弟子,更是紧紧的团结在了他的周围,在內门弟子之中,已经成了一个不小的势力。
凭著杨景的关係,他更是直接加入了师徒一脉。
邵中光自然知道自己身为一个默默无名的外门弟子,能有今日的成就,是靠谁的提携。
“真人。”
他对杨景的执礼,越加恭敬。
“真武殿的律令,你可看了?”
杨景说道。
“弟子已经看了,真人是不是想让弟子前往东军都督府?”
邵中光的恭敬的说道。
杨景点了点头。在烈火真君和白水真君的推动下,真武殿发布了那道律令。
只是那些只有练气修为的外门弟子,对於战局的影响实在有限,也极难发挥出血神经对於妖物的克制之力。
杨景自然便將目光放在了邵中光的身上。
“你去东军都督府任职十年,回来之后,我便收你为记名弟子。”
邵中光听了杨景的许诺,立即双眼放光。
五行真灵宗之中,早已经有人在传杨景乃是化神之姿。在杨景以纯阳一气大擒拿拿下了周伯仪之后,这个呼声便更高了。
作为血神经的修行者,邵中光对此眼深信不疑。
师徒一脉中,有不少的金丹修士都想要收他为徒,一探血神经的精妙。却都被邵中光给拒绝了。
毕竟,若是能够拜杨景为师,至少也是一名元婴之徒。其地位差距不可同日而语。
“弟子定不负真人所託!”
邵中光按耐住心中的激动,毕恭毕敬的对著杨景行了一礼。
杨景挥手让他退下,取了宗门之中有关於灵池的內容研读了起来。
之后两个月,或许是受了邵中光成功筑基的激励,剩下修行血神经的外门弟子之后,又有三人通过杨景赠予的筑基丹完成了筑基。
九人之中共有四人完成筑基。血神经的筑基成功率甚至还要比五符经高了一些。
这让一些还在犹豫的外门弟子彻底的放了心,纷纷选择转修功法。
杨景也给这剩下的三人许诺,在东军都督府任职十年,他便將三人收为记名弟子。
经歷周伯仪一事,杨景发现他虽然凭著大五行神光禁,在真传弟子之中拥有了超凡的地位。但这並不代表他便能就此安心修行了。
此次衝突,他非常怀疑是左丘氏在其中挑拨矛盾,引得自己与周伯仪相爭。
若是能有得力的人手,杨景也不至於被当成刀使。
这些血神经的修行者,尤其是筑基的四人,正適合培植为羽翼。以他们四人为节点,还能对宗门之中数量日益增长的血神经修行者施加影响力。
按下心中的想法,他將注意力放在了典籍上。
凭著金丹修士的悟性,杨景早已经將大部分典籍的內容记载烂熟於心。
五行真灵宗之中所收藏的灵池共有五十四种,是歷代的弟子在多年的时间之中收集整理得来的。
其中四十二种为一阶,二阶的灵池,对於杨景並无什么大用,剩下的十二种全部都是三阶灵池。
杨景在这十二种灵池之中筛选出了三种三阶灵池,准备作为血池的样本。
这三种灵池分別为,灵渊池,化煞池和飞灵池。
其中灵渊池修建在灵脉之上,有积蓄拔升灵池等阶的效果。若是建在三阶灵脉之上,那灵渊池中的灵气浓度便是四阶。建在四阶下品的灵脉上,灵渊池中的灵气浓度便可提升到四阶上品。
受限於三阶的等阶,灵渊池建在五阶灵脉上,效果便微乎其微了。
而化煞池则有化除修士身上的种种煞气,毒气之效,就连被天魔附身,也可以通过化煞池化解,还有化解丹毒,纯净法力的效果。
飞灵池则能短暂的拔升修土的法力,助力金丹修为以下的修土突破瓶颈。
这三种灵池在五行真灵宗之中都有修建。尤其是能够助力修士突破境界的飞灵池,即便每一次使用,都要消耗大量的功勋,想要浸泡此池的五行真灵宗弟子依旧人山人海。
毕竟如杨景这般根基浑厚,修行之时几乎没有瓶颈的修土只是凤毛麟角。
他的心中有了决断,起身拿了一份黄足做的糕点,便架起云遁,飞向总务殿,求见白水真君。
宰相门前七品官,在三殿之中担任职司的修土,在五行真灵宗之中往往眼高於顶,殿主身边的亲近之人尤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