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玄奇 > 知否:我,小阁老,摄政天下 > 第208章 众将议功!霸道皇帝为我添朝!(二

第208章 众将议功!霸道皇帝为我添朝!(二

“余者,如何论功?”

江昭望向包顺、种谔、张鼎、郭逵、郑晓、杨文广六人。

这六人是主要将领,也是有机会让他论功绩的人。

其余的大大小小的偏将、指挥,都是书写呈递上来,几位主将定夺就行。

毕竟,除了主将以外,余下偏将、指挥没有特别显赫的功绩,依朝廷的风格,即便差上几名,赏赐也是大差不差。

“但凭主帅定夺。”张鼎持礼道。

立下的功绩究竟是什么水平,几人心里都有数。

与其浪费时间,不如让主帅定夺。

“本官排序,若有疑议,尽可当场说出来。”江昭点头,旋即望向六人。

六人齐齐持礼。

“包供奉次之。”江昭说道。

十万屯兵,起码八九万都是俞龙珂部落的人,这注定了包顺功绩不低。

作为归降的吐蕃首领,包顺的功绩仅是护身符,几乎不会变动官位。

这也就意味着,即使让包顺列于几人之上,也并不影响其他人的赏赐力度。

“甚好。”几人齐齐点头。

“种将军次之。”江昭继续道。

种谔长期统兵一万,拓土五州参与了四州,都是主力军。

“甚好。”几人表示认可。

“张鼎次之。”

张鼎统兵一万,大破迭州,生擒董毡。

大破迭州的主将就张鼎、王韶二人,分功的人一少,功绩的含金量就高了上去。

“郭逵次之。”

郭逵陷阵破了大通城,可谓是拿命换功绩。

这样的功绩,搁平时可能都有机会排上首功,但此次足足拓疆五州,战线拉得太长。

陷阵破城,只能说是有特点,不平庸。

“甚好。”几人点头。

“郑晓次之。”

江昭继续道:“杨文广次之。”

余下的郑晓、杨文广,郑晓是先锋,自有功劳苦劳。

杨文广连着参与了四州拓疆,但没“高光点”,就是个小透明,功绩注定位列几人末尾。

当然,所谓“几人末尾”,实际上更应该称呼为“武将拓疆功绩第九人”。

此次征战,拓土五州、阵斩国主,活捉董毡,含金量一点也不比嘉佑年间的熙河开边差。

甚至,若非熙河开边有着“首次拓土”的标签,此次征战的含金量都能超过熙河开边。

阵斩国主,活捉董毡。

这两大功绩,史书上都会大书特书。

恩赏,注定不会少。

排序一定,无有异议。

“其他人的功绩,都一一报上来。”江昭望向几人,并望向了左首的章衡。

开疆拓土,粮草运输,几乎都是章衡主导,他是当之无愧的文官首功。

“诺!”

文臣武将,齐齐一礼。

江昭继续道:“边疆战乱,熙丰元年的春闱大试推迟到了三月十一,主考官是江某。今日议赏,明日便启程入京。至于功臣名单,则是千里加急,呈奏入宫。”

去岁,新帝登基,承诺两次科考都是交于他主考。

也即治平四年与熙丰元年的春闱大试。

本来,这一考试是要在二月初就举行。

彼时,江昭尚且开疆拓土,自是没时间主持科考。

按理来说,主考官之职得易主。

好在,官家是信人。

边军开疆拓土,主力就是陕西、熙河二路。

陕西、熙河二路战乱不断,考生赶路艰难,为此推迟考试时间,没毛病吧?

没毛病!

事实上,推迟科考并非是特别罕见的事情。

战乱、灾害,都可能影响科考,并因此而推迟科考时间。

特别是历史上的北宋时期,因苏辙在殿试以前生了病,考虑到苏轼、苏辙的名望,宋仁宗就特意推迟殿试二十天之久。

相当草率!

因此,春闱大试推迟,熙丰元年的春闱主考,仍然是江昭主持。

区别就在于,科考并非二月初,而是推迟到了三月十一。

考虑到一些考生的盘缠问题,考生可凭举子功名,于贡院外领取一贯钱,算是二月初到三月十一的生活费。

没办法,主考官还在开疆拓土呢!

要是三月十一都不能结束开疆拓土,赵策英自认也好有个交代,避免失信于人。

当然,江昭尚在边疆仅仅是一方面的考量。

主要还是考虑到熙河、陕西二路考生的赶路问题。

边疆战乱,赶路不易。

主要还是为了考生。

江昭面色平静。

殊不知,这句话却是给其他人带去了不小的震撼。

连着两次主考春闱?

还推迟春闱大试的时间?

饶是与江昭相熟的顾廷烨与王韶,也不免为之一惊。

这就是小阁老的圣眷吗?

左右班列,文臣武将,议论不休。

正二品礼部尚书、兵部尚书、鲁国公,总领熙河、陕西二路一切军政要务,堪称半步阁老。

如今,更是圣眷正浓,开疆拓土五州之地。

入京以后,下一步可能是什么?

嘶!

功绩定下,千里加急。

次日,边疆功臣,齐齐入京。

汴京,御书房。

龙容含笑,赵策英抚膝垂手,一片欣怡之意。

开疆拓土!

阵斩国主!

生擒董毡!

三大足以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竟然一下子就尽入翁中。

关键,此等千秋功绩,他还“戏份不少”。

外则群臣胁于朝,内则中宫谏于帷,而帝志弗移,独断辟土开疆!】

但凡史书上有这么一句,那就是妥妥的“明君”,评价都得往上拔高一筹。

千秋万代,贤君之名彻响,即便是君王也得为之兴奋。

“咳!”

战术性咳嗽一声,赵策英笑容微敛,拾起一封奏疏。

朕已然位于明君之列,自然得有明君的风范,不能傻笑!

观望了几眼致仕奏疏,约莫几息。

赵策英意识到什么,猛地抬头:“三辞三让,朕记得是得十到十五天吧?”

“官家好记性。”李宪连忙回应道:“昨日,常朝之上,王尧臣已然一辞一让。”

“不行!”

赵策英眉头紧皱,心烦的起身踱步:“江卿入京,估摸着也就六七天时间。”

“王尧臣致仕,事关最主要的封赏,江卿一入京就得宣诏,怎能差了两三天呢?”

“那,让王尧臣二辞二让?”李宪试探性的道。

“不可。”赵策英摇头。

这么干,太得罪人了!

甚至,还可能让王尧臣与江卿生出嫌隙。

那是实在没办法的办法。

沉吟了一会儿。

“有了!”

赵策英一抚掌:“近来,政务繁忙,着两日后添一次常朝,百官议政。”

苦一苦百官,骂名朕来担!

添一次朝议?

李宪一惊,这面子可大了去了啊!

这就是宠臣吗?

“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