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璉知道没法说动张庭恩,因为他是个意志坚定的人,只能是旁敲侧击的提醒,希望他不要对抗皇帝的意志,走上方白衣和孔照的老路。
诚然,这两位更多的是为天下士绅谋利益,而张庭恩是真的希望能减轻底层的负担。
“恩师,您要看到,自帝国开启新一轮的扩张以来,人口大量向外迁徙带来的变化。缺少佃户,地主自然会善待佃户,否则没人种地了。远的不说,这几年直隶人口大量出关,民间佃户的待遇眼见的向好,还有大量山东的移民渡海东去后,地主与佃户的矛盾不再激烈,整体朝著稳定的方向发展。如果不是朝廷拦著,东平王还能吸引更多的百姓出关,现在他还要从朝鲜和日本买人去北方开拓土地。间接的增加的与这两个藩属的贸易额。”
贾璉也算是苦口婆心了,张庭恩沉默良久道:“总归不能治本!”
贾璉听的也有点火了:“若要治本,那便杀尽天下的地主,把土地分给所有百姓。恩师能做到么?做不到就不要提治本,有这个精力,还不如想想如何整顿吏治,严惩官员贪腐。重点是打击那些与士绅狼狈为奸,巧立名目刮地皮的官员。”
张庭恩听了再次良久的沉默,最终嘆息一声:“你都没啥好法子,看来確实没有治本之道。”
贾璉很想说我有办法的,但还是没说,人,不能也不该革自己的命。无耻就无耻吧,双標就双標了,我就这样了。
“学生哪来那么大的本事,恩师高看了。”
离开张家的时候,已经是黄昏了,贾璉没有留下来吃饭的原因很简单,察觉到了张庭恩其实也想妥协,只是没有坚定信心。
两人的交流之后,张庭恩已经做了决定,在对外扩张的问题上,顺从皇帝的意志,而不是从財政的角度出发,建议削弱对外扩张的投入。
嗯,此前张庭恩与皇帝之间有没有过爭执,这一点贾璉並不知道,因为没有信息標明。
希望皇帝不会因为河南的失败,放弃摊丁入亩的政策。如果是这样,那孙化贞的案子,自己出大力气的结果,无非是为了朝廷的威严和体面。
回到家里,贾璉总算是看见了香菱,这丫头看著憔悴多了,让人不禁心生怜惜。
趁著没別人在,贾璉很是腻歪了一番,香菱眼神凌乱,意识模糊,正要成好事时,外面传来说话王熙凤的声音。
“你们爷呢?”
看门的小丫鬟畏惧王熙凤的淫威,忙不迭的回答:“与香菱姐姐在书房里。”
两人这才鬆开,香菱跌跌撞撞的去了自己的屋子。贾璉翘著腿面朝门口,看著王熙凤风风火火的出现。
“亲自过来,这是有事?”贾璉主动开口,王熙凤顿了一下,这才迈步过门槛。
“外头送来好几份年礼,单子拿来给爷看看。”王熙凤小心翼翼的解释,如今的贾璉,地位已经高於王子腾,不敢轻慢。
贾璉伸手接过礼单看了看,好嘛,研发厅的官员,有一个算一个,只要是贾璉提拔上来的,全都送了一份年礼,衙门发的年货,也送了一份。相比之下,五城兵马司那边,只有一份衙门发的年货。这里头还有李亨送的一份弟子身份的年礼。还有就是李元虽然人不在,王府那边依旧送了一份年礼。李冬、林平,虽然在外做官,年礼也都送到了。
礼单厚厚的一摞,贾璉不紧不慢的对著灯火看名字,贾雨村、方颂等等,好些名字贾璉都不熟悉,也都送了年礼。
最下面还有一封信,居然是贾雨村写来的,信里提到了贾璉在鞍山的食邑,说那边的人口太少,可以帮忙从朝鲜僱佣一批人口帮忙种地。
贾雨村献殷勤的原因,很快在信里进行了暗示,他在辽东这些年,每年的政绩都是优异,自觉没有愧对贾璉的提拔了。
鞍山那边的地,贾璉的想法很简单,派个人去看著就行。贾家不缺这样的人,只不过要提防他打著贾家的旗號搞事情。开发嘛,不著急。
至於贾雨村的暗示,贾璉也只能暂时表示爱莫能助了。辽东人口锐减,那是东平王的锅,无论如何贾璉都不会想著去朝鲜僱佣人口的。
原则上贾璉还是更愿意从內地往东北迁徙人口的,所以看完来信后,立刻提笔给贾雨村回信,表示谢谢他的好意,食邑人口不足的问题,下次出现灾情,再招募人手过去就是了,不著急。
正写著呢,王熙凤开口:“那个贾雨村的礼可重了,单单是黄金就五百两,各种顶级的皮子五百条,还有人参,东珠,都是一大箱子。”
贾璉听到这里,停下了笔,抬头看著王熙凤也不说话。
王熙凤见他眼神不善,连忙赔笑:“爷忙著,我先去外面看看。你是不知道,下面的人一个疏忽,就敢偷奸耍滑不好好干活。”
来如一阵风,去也如一阵风,王熙凤走后,贾璉才继续回信。在信里提了一句,四品以上的缺太少,要等机会。平级调动到別的地方,没特別强烈的必要性。贾璉没有在信里明说的是,山海关那个地方多肥啊,比山海关肥的四品位子不多啊,你多攒点钱不香么?將来有了三品的缺,你要钱运作,也得先有足够的钱才行啊。
贪污什么的,自己人贪污,那叫贪污么?
看看贾璉出仕至今,但凡是非要搞人,那也不是因为贪污。
就眼下这个鸟制度,整个朝廷的官,没有不贪的。
退一万步,贾璉將来举兵造反自己做了皇帝,跟著自己一起打江山的兄弟们,难道是为了穷的喝稀饭跟著自己造反的么?
闹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