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引导舆论
要说拉仇恨,贾璉肯定是箇中高手。要说喜欢拉仇恨,贾璉没那么傻。
现实情况是皇帝需要一个人出来拉仇恨,成为聚焦点。
已经上了贼船的贾璉没有退路,硬著头皮也要上,站出来为皇帝分担火力。
当然贾璉也不是简单的让自己去吸引火力,那可太蠢了。他的建议很有针对性,一个是两江科举的名额,一个是漕运沿河各府各省的官员。关键是贾璉的逻辑还是自洽的,没人能从他的敘事逻辑里挑出骨头。
只要是有心人,很快就能从贾璉的奏摺里发现可以做文章的要点——科举名额+沿河官员。你看,有人顶在前面的时候,只要能看见足够的利益,一定会有人主动加入输出的。
贾璉表示:我tm了,你们看著办。
看完皱著的孔照浑身的毛髮都竖起来了,这份奏摺现在想遮掩都遮掩不住了,想压也压不住。都不用內阁泄露,奏摺出了兵部后,立刻在京城各个衙门传开了。
科举大省闽浙表示,小公爷针对两江,与我何干?谁让你两江当了出头鸟?
两广、江西三省同为科举大省,我不说话,我就看看。
剩下的其他省份一看这场面,哟呵,我得帮帮场子。
以上就是个擬人的说法,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了。
有人站出来挑头针对两江省的科举名额,上一次因为科举名额干起来还是朱元璋的南北榜。大周是不搞所谓的南北榜,但是在举人这阶段是有明確法条的,根据各省的纳税额度,分配举人的名额。
也就是说,当初太祖定下的优待政策,现在反过来成为了贾璉攻击两江的武器。
朝廷因为两江税赋占比多,所以优待两江。但两江士绅却不思回报朝廷,而是各种抵抗朝廷的税收政策,既然如此,那就別优待了,你们也不配啊。
因为这事情实在太大了,导致同时提出的沿河官员的事情,並没有太多的热度。
几乎所有的声音,都集中在两江举人的名额数量上。
乡试三年一届,其中名额最多的为江南省的八十人,其次是直隶的六十,江北、闽、浙、赣、粤、鲁,皆为四十人。其后的各省分別二十到十人。其中最惨的就是贵州,乾脆就算到了云南一起,二十个举人的名额,两个省的人来爭。实际操作每一届贵州举人都在五个以下。
每三年一届乡试產生的举人数,严格控制在八百人以下。即便如此,加上捐官的,如今吏部排队的官员有上千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不是官员多了,而是成本问题。
贾璉要砍两江的举人名额,真就是对著根部下手。大周至今,两江进士人数遥遥领先,没人提的时候不算事,有人大做文章的时候,就显出招人恨了。
现在是这样的,即便不能分到两江的好处,看著两江吃瘪,那也是一件快意的事情。
所以啊,贾璉把炸弹丟出去后就不管了,任凭万言书在全国范围內发酵。现在谁还有心情去盯著孙化贞的事情呢?都在討论贾璉的万言书。
承辉帝看见贾璉的奏摺时,心情很复杂,选择了留中不发。
这一傢伙有两个意思,现在不表態,但朕保留表態的权利,等於,这事情没过去。
过去的事情在需要的时候都能翻出来算旧帐,何况这种没过去的事情呢?
但凡是个两江籍贯的官员,都得硬著头皮上奏摺了,这事情要不站出来说话,將来都进不了祖坟。从全国官员的角度看,一个祖籍两江的官员,挥著锄头做两江科举的掘墓人。其他的籍贯两江的官员也都得出来说话。
大概就是,贾璉把论点丟出来就不管了,其他的两江籍贯的官员的表现形就很多了。比如,有人破口大骂,有人耐心分析歷史成因和保留的必要。一些人直接去金陵贾家的祖宅门口丟粑粑的。一部分人在分析贾璉如此操作的动机,客观上点出了两江士绅欠税抗税才是引发轩然大波的根源。极少数人则在仔细的阅读了贾璉的万言书之后,发现了不一样的东西。
贾璉从地理和歷史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两江经济繁荣的成因,两江从歷史角度看,经济发展起来的时间比较晚,真正开始將全国甩在身后,要从明朝中期开始。
但是这种现象伴隨的是大量来自欧洲和日本的贵重金属的流入。明朝中晚期,贵重金属流入的数量减少,原因是英国海盗的抢劫以及日本幕府的闭关锁国。外来贵重金属的减少,一直导致湖州出现了饥荒,饿死了很多人。这种情况最近几十年才有所好转,原因是英国人成为了新了的海上霸主后,开始主动维护海上运输的安全。本质还是大周的商品在欧洲的旺盛的市场需求,在英国人完成了海上霸业后,贸易航线在巨大利益驱动下的恢復。伴隨著明朝中晚期海上贸易减少,南洋华人遭到了殖民者的屠杀和洗劫。
各种解读都有,反应在朝廷斗爭之上,最激烈的还是首先掀起了一股针对贾璉的弹劾。
这一类弹劾,揪著两江作为国家財政收入的主要提供者这一点,强调两江科举名额的合法正当性。並强调了太祖制定的规则,作为后来者的贾璉正在破坏祖制,並且动摇朝廷根基。此举,比白莲教都要可恨。
这一波弹劾来势汹汹,但並没有引发一波针对贾璉的集火攻击,反倒引出了一批籍贯內陆的官员力挺贾璉,认为贾璉的观点没错,两江欠税多年,才是贾璉建议不必再优待两江的原因。两江士绅又要科举人数优待,又不肯多交税,实在双標。
两帮人就这么吵起来了,贾璉这个当事人反倒被人无视了。
矛盾的聚焦变成了要不要减少两江科举名额。
双方吵的很凶,各种互相丟黑料,原本看戏的其他沿海各省陆续被落下了水。
一场全国性的大乱斗开启了!都在爭论科举名额制度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