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辅梁道远的心情可以说极为糟糕,山东巡抚固然是方白衣时代留下的余孽,但是他想甩锅也很难甩乾净,你干吏部尚书那么多年,怎么就没有选用贤能,治理好地方呢?这口锅,是一定会扣在头上的,梁道远甚至都能想到,一旦弹劾风潮起来,他大概是说不清楚的。
李三江则是如履薄冰,话都不敢多说一句的。因为从战报上看,槽丁是本次白莲教军中的主力,从目前抓到的战俘判断,前槽丁占了三成。
指望李三江承认错误是不可能的,这就好比某个诬陷民工偷拍的事件一样,当时在民愤之下怂了,过后拍电视剧翻案。
逻辑嘛,我是为朝廷搞钱,只是手段过於激烈。另一个,诬告怎么了,我是为全体女性。
如果贾璉在场呢,一定会拍著桌子怒斥,反贼在內阁!】
至於李驰,因为南海的事情,此刻也自身难保,运河沿岸的事情,与我何干呢?我还是想想法子,怎么改变一下陛下形成的恶劣印象吧。要说治理地方,李驰不敢说是高手,但是拍皇帝的马屁,他已经有了七八份腹稿了。
郭衍大概是最轻鬆的,但是他能感受到现场气氛的不对,所以也没露出兴奋的表情。
承辉帝冷静下来后,拿起贾璉的报告再次仔细阅读时,心情又变的沉重了几分。
实际上贾璉还有一份密报,承辉帝还没来得及看呢。
眼下这份公开的奏报,还是岳齐那边转发的,內容已经很惊人了。贾璉毫不掩饰的表示,运河两岸失地百姓依靠运河为生,这条生计也因为地方盘剥而难以为继才是白莲教的可乘之机。放眼全国,没有运河这条生路的其他地方,情况又將如何?
这就是把根本矛盾摆在皇帝和內阁的面前了。
这一类的问题,以前有没有大臣上奏呢?真有,只是每次都没有下文。
你说皇帝有没有改变的想法呢?当然是有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何没有改变,反而加剧了呢?皇帝要改变,就问大臣们答应不答应。
这个时候,承辉帝又想起了张廷恩曾经提出的建议,士绅一体纳粮,摊丁入亩。
更多最新热门小说在看!
你不是搞兼併么?那么好啊,取消对士绅的优待政策,按照田亩来交税。
承辉帝的好心情之后,就是看著眼前的內阁班子各种不顺眼。不过他更清楚的是,换一批人上来也好不到哪里去。心思转来转去,又想到了贾璉的建议,內部矛盾难以解决,那就把矛盾转移到外面去。只要把失地百姓弄到外面,问题可以说解决了一部分。通过对外贸易和掠夺来弥补国內的財政困难,政策上缓解百姓的生存压力,比如改徭役为僱佣。搞一些国家工程,比如治理黄河疏浚运河,就不用发徭役,而是僱佣百姓干活。
当然了,这份战报中,贾璉没提到如何缓解运河沿岸的百姓,因为过去几年压榨过度,造成的民怨积累的解决办法。承辉帝没心思继续开內阁会议,果断宣布,休会半个时辰。
离开內阁会议,回到乾清宫的承辉帝迫不及待的问:“贾璉密报何在?”
裘世安取来一份打了火漆的文件袋,递给承辉帝。对照了一下印鑑后,承辉帝发现没有问题才打开。取出贾璉一份厚厚的密报。
准確的说,是贾璉此番南下的沿途详细的民情记录。其中篇幅最大的不是百姓如何,而是地方官如何,士绅如何。从字里行间,承辉帝看到了贾璉满满的怨愤。
最后指出,必须要正视官绅勾结残害百姓的现状了,再放任这种情况继续,搞不好就是下一个明末了。贾璉真不是危言耸听,大周立国百年,人口翻了一倍都不止,土地却是有限的,失地百姓的数量虽难以统计,但肯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贾璉建议,重新编写鱼鳞册,核定人口和土地。
不搞清楚全国目前的现状,就很难针对性的进行改变。当然也不是现在什么事情都不做,首先是此番白莲教造反事件之后,希望朝廷出钱,招募百姓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运河疏浚工程。为预防事態的变化,尚未出现民变的运河段,应儘快启动一系列疏浚河道、修路的工程。
只要捨得钱,在全国范围內搞一批工程,就能大大的缓解社会矛盾,为下一步的变法爭取时间。以前还遮遮掩掩的贾璉,这一次在密报里毫不掩饰他的態度。
提到山东地方时,贾璉一个字的好话都没有。更直接的指出,山东如此,全国恐怕也是如此。还有一个地方贾璉没敢提,这个真不怪贾璉怂,而是太祖年间被压制的很惨的圣人后裔,在太上皇年间各种优待政策又还回去了。
这么说吧,儒教需要圣人的灵牌,如果有人要砸了它,天下的读书人都要跳反的。
太上皇没有太祖的威望,压不住阵脚,只好妥协。到了承辉帝这里,更不敢碰了。
看完密报后,承辉帝坐了一刻左右,裘世安催了催才回到內阁会议现场。
承辉帝一改过去不主动发言的风格,先一步开口:“山东地方官员,难辞其咎,都察院派几个人下去,届时以贾璉巡按,把山东官员的问题好好查一查。朕让龙禁尉调拨一队人马,保护贾璉的安全。贾璉乃全才,单纯的带兵打仗浪费了。另,內阁商议一下,朝廷拨款,以僱佣的方式疏浚运河的具体章程,李爱卿熟悉情况,多点心思。”
承辉帝最后一句,直接给李三江乾的浑身如同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