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凭青帝之名,李昭欲效赤帝之子,镇瘟疫,埋君权神授之根基
“药弟,你说什么?军中出现瘟疫了?”
“本将军不是已经下令各军要注意清理尸体,天气炎热,战场定要清理干净吗?怎么还会有瘟疫!”
大帐内,众人包括李昭都被突如其来的噩耗而一时间汗毛竖立。
李昭对李药震惊不可置信问道。
李昭声音中都有些惊怒。
容不得李昭不惊怒,作为后世穿越而至汉末之人,李昭比任何人明白在古代战争中瘟疫的恐怖性。
特别是东汉末年战争与瘟疫如影随形时期,带来的惨痛,对于这个时期的人而言,那都是去除不掉的梦魇。
从桓帝、灵帝到献帝的八十年间,瘟疫如同挥之不去的梦魇,反复撕扯着这个王朝帝国的躯体。
据《后汉书记载,仅桓、灵、献三朝就爆发了八次全国性大疫,其中建安期间的瘟疫更是达到了骇人听闻的巅峰。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八十万大军南下,却在赤壁遭遇惨败。表面上看是周瑜的火攻之计,但《三国志揭露了更残酷的真相:“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曹军中瘟疫爆发,士兵“呕吐不止,十死四五”,曹操不得不退兵。这场疫情不仅改变了战争走向,改变了天下大势,更让数之不尽的汉末百姓死于瘟疫中。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一场空前的瘟疫同样席卷中原。曹丕在《与吴质书中悲叹:“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短短数月间,“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四人因疫病去世,王粲也在随曹操征吴途中染病身亡。五位大汉文坛巨擘的陨落,建安文学黄金时代的戛然而止。
曹植在《说疫气中描述:“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在瘟疫重灾区,村庄“路无行人,道无耕者”,甚至出现“白骨蔽平原,千里无鸡鸣”的惨象。张仲景家族原有两百余人,十年间三分之二死于疫病,其中七成死于“伤寒”。
东汉末年,不仅只有天灾、战争因素让百姓死伤惨重,人口极速锐减,瘟疫同样重要的因素之一!
李昭穿越东汉末年,其实对古代的医疗条件很是不放心,也对古代瘟疫很是忌惮。
因为这个时间,哪怕是号称神医的张仲景、华佗,医学都未达到大成,就算是他们达到了时代的巅峰,有历史的局限性,张仲景与华佗都不敢说包治百病。
这也是当初李昭获得了《本草纲目惊喜万分。抽取了药圣李时珍英魂后欣喜若狂原因。
大帐内,李药听着李昭那有些惊怒的话,忙解释道:
“兄长,瘟疫虽然出自军中,但并不是我们出现官兵,而是出现在俘虏的黄巾士卒中!”
“什么!出自黄巾俘虏中?”
李昭、钟繇、贾诩、皇甫嵩、朱儁等人听着瘟疫出现并非是官兵中,而是俘虏的黄巾中,紧张的神情顿时一松。
不过,一众人仍然面色很是凝重。
瘟疫可不是小事情,哪怕是出现于黄巾中,那对于官兵影响仍然很大。
“究竟是什么情况?这是什么瘟疫?能不能治?”
李昭稍微松了一口气,但是,却没有丝毫的迟疑,对李药进行了一连串问话。
李药也不敢怠慢,忙对李昭道:
“今日药在巡查俘虏营时,发现数十名黄巾俘虏,持续浑身发热、寒战、浑身酸痛,皆是瘫在床上,已经没有多少行动能力了,这才引起了药的注意。”
“药诊断后,确认这是疟疾瘟疫!”
李药顿了顿,又对李昭拱手面色严肃道:
“疟疾瘟疫,在湿热天气传播尤为快速,多见于蚊虫、血液以及水源传播,此病得了并不会立即发病,而是需要一定时间。因此现在还并不知道军中有多少人得了疟疾,但是兄长首先需要控制全军。”
“药倒是有方法,不过,需要大量药草如常山叶、甘草、乌梅、云母、青蒿等。军中药草怕不够,若是感染士卒多了,所需要药草就更多了,怕是远远不够,还需要兄长全力支持!”
李药忙把黄巾俘虏中出现的疟疾情况向李昭禀报。
大帐内,李昭听着李药禀报瘟疫的情况,他倒是轻舒了一口气,有的救治就行。
怕就怕无药可治。
还好,李药拥有的李时珍医术给力啊。
倒是,此时一旁的皇甫嵩、朱儁、钟繇、贾诩等人听到李药说出来的话,一愣一愣的,皆惊疑看着李药这个十五岁左右少年。
有些不可置信李药说的话了。
这李药不仅把瘟疫具体是何种病说了出来?
甚至,李药还说这瘟疫在湿热天气传播快速,是以蚊虫、血液以及水源传播的?
乃至李药还有救治之法了?
这就让皇甫嵩、朱儁、钟繇、贾诩等人感觉有些不可置信了。
为何?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汉代人普遍认为瘟疫是“疫鬼”或“厉鬼”作祟的结果。
例如,《礼纬记载了颛顼氏三子化为疫鬼的传说,认为疫鬼栖身于水、湿地或宫室,通过“邪气”传播疾病。同时,瘟疫常被归因于统治者的失德或“阴阳失位”,如《汉书·五行志将灾疫与君主行为不当联系起来,认为“严公二十年夏,齐大灾”是因齐桓公好色导致。
而到了东汉末年,在《淮南子和《后汉书记载中,汉代人虽然进一步将瘟疫与“寒暑错时”“天行时气”等气候反常现象进行关联一起了。
但是总的来说,汉朝时期的人对瘟疫的理解,还是多从哲学和宗教角度解释。
而不是药理等方向理解。
皇甫嵩、朱儁、钟繇、贾诩等人的思维,却也没有突破到,把这瘟疫的传播与水源、蚊虫、血液传播联系在一起。
更何况李药竟然有治疗之法啊!
纵然钟繇、贾诩都追随了李昭一段时间,他们也都是明白李药医术精湛,但也是一时间接受不了这种思维。
大帐内,皇甫嵩眉头紧锁,看着李药,率先出口惊异道:
“李…大夫,你方才所言,这疟疾竟是由蚊虫、水源传播?老夫一生,从未听闻此等说法。瘟疫向来是疠气作祟,怎会与蚊虫、水源相关?”
“这……”大帐内,李药听到皇甫嵩这么一问,当即怔住,不论是从《本草纲目记载治病的病理、药方,还是从他李药自身对医术了解,这瘟疫,根本就不是什么鬼祟附体来的,而是有迹可循,只是,面前皇甫嵩以及大帐其他人,无疑都是潜意识里瘟疫向来是疠气作祟,他不可能给对方一一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