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掏心掏肺和“掏心掏肺”
汉兴二年,四月三十日。
汉兴宫,云台阁。
刘辩的目光落在俯身下拜的朱儁身上。
这位曾经的安西将军,经历了半年的廷尉狱生涯,身形依旧挺拔,但眉宇间那股曾有的刚烈傲气已被沉静取代,深深一拜时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谨慎与恭顺。
“文和。”刘辩转向侍立在旁的贾诩,道,“这几日便由你带带公伟,先熟悉内阁的规程和文书流转。具体事务,不必急于一时。”
他特意在“熟悉”二字上略作停顿,目光扫过朱儁低垂的头颅。
贾诩并未对此有何知会,深潭般的眼眸中向来瞧不出波澜,只是略微流转着一道不易觉察的光芒,俯身行礼,沉声应道:“唯。”
言罢,贾诩自然地朝朱儁的方向微微躬身,朱儁也同样躬身回礼。
事实证明,人终究是能开窍的。
至少当天子放下身段,与你掏心掏肺地聊着心里话的时候,如果不想在物理意义上被“掏心掏肺”,那么你最好识时务地主动开窍。
看着朱儁被贾诩引着前往熟识一众阁臣的背影,刘辩心中掠过一丝冷意,旋即又被复杂取代。
不过那日他与朱儁推心置腹,言语间也确实是当了这一年多的天子后方才有感而发。
曾几何时,他也为史书上那些蒙冤屈死的忠臣良将扼腕叹息,唾骂不辨忠奸昏君,痛恨构陷忠良的奸佞。
可真正坐上这九五之尊的宝座上,立于帝国的最高处,许多事便截然不同了。
纵然登凌绝顶后,在黔首眼中高不可及的众山,在他眼中不过是渺小如蝼蚁。
但越是在绝顶之上,视线也越是容易被绝顶近处的枝叶所遮蔽。
若非有着后来者的眼光和认知,莫说辨别才干,光是分清忠奸善恶,就足以让他像只无头苍蝇般乱撞。
当然,他绝不是要为某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畜生不如的完颜构开脱洗白。
在那等情形下还辨不清忠奸,只能说是眼瞎心盲。
但大多数时候,身为天子,在军国大事上,“任人唯亲”几乎是无奈的选择。
那些肯放下清名与矜持,不惜背上“幸进”污名也要亲近天子的臣子,至少证明其有依附的忠心。
而天子也得以在日常接触中,对他们的能力有个大致的判断。
不任人唯亲,难道要把国之利器托付给仅闻其名、不知其能,更不辨其忠的陌生人?
为人臣者,纵然不愿意放弃清名,又不肯在其他方面主动表露忠诚,又凭什么奢望天子的信任?
王翦当年自污,难道真以为始皇帝看不穿那点把戏?
那不过是老将军在用最直白的方式告诉帝王,频阳王氏阖族便是人质,他只求立功光耀门楣,并甘愿自损声威以安君心。
这便是手握重兵的统帅,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王翦自污是获取君王信任的有效手段,皇甫嵩闭门谢客不结党营私也是有效的手段,而董卓做事后主动将好处归于天子亦是有效手段。
但若是什么都不做,就指望天子毫无保留的信任,即便是太祖高皇帝也做不到。
纵然是拜初投汉营又未立寸功的韩信为帅,也是有着萧何这位元老以性命作保,并基于战事紧迫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当然,这并非要求臣子的单方面付出。
君王同样可以选择主动亲近能臣,并对他们的主动亲近给予足够的回应。
而朱儁历经半载牢狱之灾,在生死边缘走了一遭,也总算是彻底“开窍”了。
被从廷尉狱释放的朱儁,将养了不过半月的时光,便急不可耐地上疏请命,表示希望将功折罪,用这副残躯为天子效劳,言辞恳切。
更难得的是,朱儁很懂事地表示,他的身体在半年的牢狱中受损,虽已恢复精气,但若是要作战还需时日,因此请求能进入侍中寺,为天子在军事方面的政务上略效犬马之劳。
刘辩私下也召见太医令张机,问询过朱儁的身体状况。
张机表示朱儁的身体并没有太大问题,此前的身体问题也只不过是心气丧了,也就是心病导致的日渐消瘦。
如今心结既解,心气恢复,在朱儁本人的积极配合下,身体恢复得很快,不出半年便能康健如初。
因此,刘辩并未拒绝他的请求。
眼下钟繇转任尚书左仆射,程昱又常驻幽州,侍中寺的重担压在贾诩与董昭这两位唯二的侍中肩上。
纵是令人甘之如饴的忙碌,但终归是要有个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