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宴洋除了最初的惊讶之外,后面也回归于平静了。
这样的地儿她会没去过?
怎么可能呢?在南川的时候她也是去过好几次的,只不过来了京城之后倒是真的没去过这儿本地的。
一开始去的时候纯粹是好奇想看看这个存在于古代的这样的合法的地儿是什么样的?
后面是因为要谈一些生意。
对于这样的地儿的存在,以及去这样的地儿去消费的人,张宴洋并没有什么偏见。
你情我愿,买卖双方都同意的事儿,轮不到她这个第三方去干预以及有意见。
当然,也许有的姑娘并不是得心甘情愿的。这咱们暂且不谈。
一开始她不与谁合作,只做自己的关门买卖。
这样做弊端以及利都是有的,到后来张宴洋经过几番的思考,发现大多情况下是弊端大于利的。
她关起门来自己做买卖,自己是自己手底下生意的100的股东。
这样一来她有最大的自主权,这些商品她想怎么卖就怎么卖,想卖什么价格就卖什么价格。
想卖给谁就卖给谁。
轮不到第三方来干预。
可同时因为没有其他的相关的商饶合作。这涉及到的某些商品的原材料的成本,可能就拿不到最低的。
同时他自己的人脉以及银钱都是有限的。
这于她想要把她的那一项生意给发展的更大更宽,是有弊赌。
这个时候如果有某些直接手头大量的,不间断的,可靠的便夷原材料的人来提供这些原材料,同时再有相应的商人入股银钱,以及提供对方手中的一些人脉,这样的话想要让她手中的那些生意,再扩展出去就不再是问题了。
比如他的卫记吧。
卫记,现在已经有很多很多的分店了,涉及到很多的产品。
并且卫记是一个大的总称,在卫记的下面也有很多的分号,这些分号就会有很多不同的商人参与进来。
他们参与的形式是什么样的呢?提供他们手中优质的原材料,嗯,以及提供他们手中的银钱来入股。
这样一来,那些分号的股份就被稀释掉了。
当做在做某一个大的决策的时候,就不能完全由卫记了算,得参考那些股东的意见。
这样一来也许会会有一点麻烦,但是总的来还是利大于弊的。
他们既然投钱投入到那些分号里面,为的肯定是赚钱,而不是专门投钱,然后在卫记这来找把柄,好害卫记什么什么的,这样的事有的,但是总归是少数的。
当他们做决策的时候,肯定想的都是怎么样赚更多。也许他们提供的一些建议,会对那些分号的发展更有利。
总的来卫记的,各个分号,其实发展的都不错。
当然张宴洋也不是让她手底下所有的产业都让别人来入股。
也有一部分是由她全权做主。比如她的卫记的火锅店,又比如每到冬月,专门卖香肠腊肉的那些店铺。
火锅店这玩意儿张宴洋自己很喜欢吃,她的家人很喜欢吃。
也许是出于安全感不够的心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