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玄奇 > 三国:王业不偏安 > 第305章 扫蝗风暴

第305章 扫蝗风暴

第303章 临晋农庄

陈祗去岁赴任临晋令时,正值五月末。

这位年未及而立的侍郎,外放为临晋令,在天子近臣中引发了不小议论,但於这地处大河、洛水交匯处的边城而言,不过是城头曹魏旗帜换为刘汉旗帜而已。

上任之时,这位年轻的天子近臣只带几名佐吏、两车竹简,在二十名虎骑护卫下踏进临晋城。

县內功曹、贼曹、户曹等本地豪强组成的一眾大吏,与本县三老、嗇夫等佐吏在城门洞下相迎。

眾人见这位新县令如此年轻,麵皮白净,身形頎长,虽一路风尘,却终究难掩那股与边城格格不入的清贵气,面上虽堆著恭敬,眼底或多或少藏著几分轻慢与审视。

临晋地处偏鄙,民风彪悍,尤为难驯,自黄巾之乱以来,便有流民四窜,据山啸林。

由於西北羌乱之故,灵帝朝对待马政还算重视,冯翊下面又有个专门养马的沙苑,最是適合养马。

於是冯翊郡北的梁山,至今仍流窜著数千沙苑养马出身的山贼,匪患为关中之最。

前些年曹魏某冯翊郡守往临晋赴任,竟在沙苑被百来號马贼割去了脑袋,夺走了財帛,震动朝野,曹丕出兵剿匪,却连匪毛都没见著,最后以失败告终。

於是匪患依旧,百姓惨遭荼毒。

陈祗到任晓得內情后,欲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解决这伙盘踞在冯翊北面黄土原与梁山之间的山贼。

但即便已经晓得大汉击败曹魏,尽復关中,还都长安,这伙山贼仍旧不为所动。

毕竟他们在刘宏在位时期便已经啸聚山林,为祸一方,哪里管你是曹魏还是刘汉?

甚至,这群山贼还与大河对岸的魏河东太守杜恕眉来眼去,大有据守蒲坂的冯翊都尉魏昌一率蒲坂戍卒往北剿匪,便要与魏军一北一东夹击临晋之势。

於是乎,这伙山贼却是抚也抚不得,剿也剿不得。

好在有魏昌三千戍卒在,这伙山贼倒也不敢轻易作乱,陈祗便也將此事搁置下来,专心民治。

101看书 101 看书网藏书多,?0?????????????.??????任你读 全手打无错站

两汉数百年的官场规矩,县令、县丞、县尉这三名朝廷命官乃是由朝廷派遣。

其余诸县吏、县卒,全都由本地豪强把持。

这是人手不足情况下的不得已而为之,便是大汉克復关中,也完全没有办法坏了规矩。

毕竟大汉也没想到竟然能一举克復关中,后备官吏严重不足。

而即使后备官吏足够,你不让本地有势力的豪强参与吏治,便基本无法在本地立足的。

本地的情况本地人最了解,收税总要有人去,民间的治理也要依靠本地豪强,宗族內部自治一直到清朝覆灭都是如此,想在这时候插手,未免异想天开。

毕竟得人心不是一面刘汉旗帜、几句空口白话就能解决的事情,是要实实在在把利益许出去的。

一拍脑袋便想让某个郡县所有吏员的位置全部由外乡人把持,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是由生產力决定的,所谓皇权不下乡,便是如此了,非是皇权不想下乡,而是根本没法下乡。

如此一来,没了趁手的吏员,就更使得陈祗这个一直在內朝为官的年轻县令举步维艰。

陈祗的居所,安排在县衙后的一处独立小院,虽不算宽敞,但也收拾得乾净。

安顿下来后,他並未急著升堂问事,而是先用脚步亲自丈量了一番县內各乡里,彼时还遇到了离京东巡的天子,將建立农庄之事交到了他与郭攸之的手上。

归来之后,他一边与郭攸之商谈设置农庄之事,一边让县中佐吏將灵帝以来的所有卷宗、图志,尤其关於梁山一带的地理民情、贼匪记载尽数调来。

接下来的日子,陈祗除了处理农庄事务以外,多数时间都埋首於那堆积如山的卷宗之中。

偶尔出门,也只带名眉清目秀、名为陈安的书童,骑马出城,在临晋周遭的乡野间转悠。

他不去拜访临晋本地豪强大家,反而常与田间老农、山边樵夫、河边渔人攀谈交往。

有时甚至就在农家討一碗薄粥,就著咸菜疙瘩吃得坦然。

如此做派,让一直冷眼旁观的韦渐等县吏愈发疑惑,只觉这蜀中来的娃娃官,要么是真不晓事,要么就是故弄玄虚。

这韦渐乃是临晋第一豪强韦氏的家主,族中子弟遍布县衙各曹,掌控著临晋的实际权力。

他与其他几家豪强私下相聚,认定陈祗这细皮嫩肉的模样,在民风彪悍、匪患不绝的边地吃不了苦头,迟早要自己捲铺盖走人,回到那大汉天子身边当个佞幸。

因此,倒也懒得对这娃娃县令使什么下马威,只抱著眼不见心不烦的態度冷漠视之。

然而,这临晋功曹想要的眼不见心不烦』,终究没能达成。

连续两月,每隔几日,陈祗便请韦渐至官寺书房,摊开那些绘製得颇为粗糙的地图,仔细询问梁山之中各路山贼的势力范围、头目姓名、活动规律,甚至具体到某条山间小径、某处水源出处如何。

韦渐起初不胜其烦,但陈祗每次请教態度都谦和之至,言语恳切,更次次都不忘奉上一壶自己从蜀中带来的上等好酒。

韦渐这嗜酒如命的性子,倒也不好直接发作,只耐著性子,拣些眾所周知、真偽难辨的消息应付了事。

转眼便入了九月,关中冷得早,寒风裹著北面黄土台原的砂土,如刀割一般刮在脸上,让来自蜀中的陈祗颇有些苦不堪言。

某一日,县衙刑房的几个老吏又凑钱买了酒,在值房內支起小锅,燉著不知从何处弄来的牛肉,香气在官寺四溢开来。

正吃得满头大汗,却见小陈县令循著香味走了过来。

眾吏一时愕然,手足无措。

陈祗却神情自若,摆了摆手,示意他们不必拘礼,自顾自地找了个马扎坐下,又拿起一副乾净的碗筷,夹起一块牛肉尝了尝,点头赞曰,牛肉味道甚好。

眾吏面面相覷,见县令似乎並无降罪之意,这才稍稍放鬆。

陈祗与一眾胥吏同食,间或问些县中琐事,市井传闻,气氛竟也逐渐活络起来。

將要吃完,他又唤书僮从自己屋里拿来一端长安锦,说是下次若是再有此等美味,务必叫他。

这一下子,这帮几月以来对这位小陈县令敬而远之的胥吏们,无不是眉开眼笑。

他们才不在乎这小陈县令是所谓天子近臣还是什么佞幸,但这温文尔雅的临晋令竟不跟他们这群底层胥吏摆架子,这是天大好官!

消息传开,县內一眾胥吏对小陈县令的风评陡然变好。

功曹韦渐和狱曹、户曹等人,起初冷眼旁观,等著看陈祗何时新官上任三把火去动县中钱粮帐簿,又何时不自量力去梁山剿匪。

可他们等了一旬又一旬,一月又一月,这小陈县令似乎对这两件事全都兴趣缺缺。

每日里不是看书查图,便是骑马下乡,偶尔与底层胥吏吃酒谈天,日子过得仿佛閒散儒生。

一眾与梁山山贼多少有些亲戚勾连的县吏渐渐放下心来,觉得这同僚虽是天子近臣却也识趣,知道自己不过是来这边镇混资歷的,往后再见面时,脸上也开始寒暄几句。

然而,这份平静很快被打破。

县中两户人家为爭一处灌溉的水源,从口角发展到械斗,其中一方与县衙几个老吏沾亲带故,另一方则倚仗著城中一位赵姓小豪强。

以往处理这等纠纷,无非是双方各找靠山,最后由韦渐一等一的豪强出面调停,背后来些利益交换,便不了了之。

然而这次,县內那几个得了陈祗好处的老吏自觉腰杆硬了些,便纠集了几十个县兵前去助阵。

赵家那边也不甘示弱,最后请来了临晋有名的豪侠杜解助拳。

这杜解年近三十,本名非解,乃是自己以那位曾经名噪一时上过史书的豪侠郭解』之名为名,本人身手矫健,好勇斗狠,在市井地痞青皮间颇有威名。

他带著七八十个游侠弟兄,手持棍棒刀枪招摇过市,扬言要替赵家討个公道。

眼看一场大规模械斗就要发生,县衙老吏心里也开始打鼓,派人回官寺请示。

若在以往,县令多半是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

不料陈祗得报后,竟直接下令,让县內所有可用之兵持矛列队,前往弹压,而为了將县兵调动起来,他还將几个月月俸三百石粮尽数分赏给在场所有县兵。

於是百来县兵竟与几十游侠在城內大街明刀明枪干起仗来,那地痞游侠哪里是有甲县兵的对手?丟下几具尸体后此事告结。后面,小陈县令又亲自去为水源之事调停。

此事过后,临晋上下才真正开始正视这位小陈县令。原来这看似温和的天子近臣,並非一味怀柔,该强硬便毫不手软,手段还颇为老辣,至少干仗前还懂得要收买人心。

然而过不数日,更令人惊讶的消息传出。

那临晋第一豪侠杜解,竟被小陈县令招揽,进了贼曹。

这下,临晋的豪强大吏们彻底坐不住了,这姓陈的,不仅身段、手段可软可硬,现在更要在县內培植自己的势力了!

难不成,他当真要像官寺內那株被他亲手栽下的柳条一般,在这临晋县內扎了根?!

不论如何,冬赐將近之时,前往陈祗家中送礼的人逐渐多了起来,綾罗绸缎、金银粮肉、本地特產,络绎不绝。

陈祗来者不拒,一一笑纳。

韦渐等豪强大吏冷眼旁观,心中冷笑。

除夕前日,临晋县內各曹已基本封印,准备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