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词同志们从来没听说过,高振东也知道这事儿不解释一下说不清楚,于是站起身,在办公室的黑板上画起了图,开始解释地形匹配制导是个怎么回事。
好在在场的同志,对制导技术的理解都是顶尖的,很快就明白了高振东的意思。
“我明白了,这就是利用地形高低变化,给导弹指出一条路来啊。”总工脸上满是兴奋,就是那种纯粹的见猎心喜,技术人员见到一种新颖技术手段时纯粹的好奇和热情。
“这个办法绝了啊,利用地形高低起伏为导弹指路,还真和星光制导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真的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同志们对刚才高振东那个形容,感到精妙无比,当然更精妙无比的是这套导航的思路。
“利用捷联惯导解决平原和海上的方向问题,同时还能在飞行过程中联合地形匹配提高精度!”地形匹配结果可以不停的重新校准捷联惯导系统,消除累积误差,就能大大的提高捷联惯导的最终精度。
“这样考虑的话,还真的不需要太高的捷联惯导精度,至少可以不用那么贵的陀螺仪,便宜陀螺仪加上一套多普勒地形匹配雷达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多普勒地形匹配雷达对于我们来说,已经算不上多贵的货,更别说在这里根本就不需要雷达有多远的探测距离,只要精度差不多就行。
“有意思,有意思!这套配合很好啊。振东同志,你可给我们解决了大问题!”空装局的同志看着黑板上那极为抽象的“小飞机”和几条表示地形起伏的曲线,赞不绝口。
虽然看起来抽象,但是这效果可一点都不抽象,实在得很。
这时,苏卫华举了举手。
委总工知道他和高振东的关系,乐呵呵的道:“你说!”
“可是,地图哪儿来?这是需要三维高程地图的吧?”
他的话仿佛掐住了大家的脖子,喜悦的讨论声戛然而止!
按照高振东的介绍,这种地形地图是把地面划分成一个一个的单元格,按照单元格的一个特征高度来存储地形,例如平均高度。这相当于是在高分辨率三维地形图上打了马赛克,能有效的降低存储容量需求,同时又能保留住地形特征。
但是再怎么降低存储需求,有个事情是绕不过去的——地图哪儿来?还得是三维高程地图。
国内倒是好解决,大部分区域都有,但是不在已知区域的呢?总不能指望打仗在自己的地头上打吧?那也太那啥了。这东西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可是为核打击准备的。就算是常规打击,也不能在自家地头上打。
如此一来,最大的问题就出现了,地图咋整?
这可是要三维地形图,卫星在天上拍点照片压根没什么用处。
难道派人出去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测绘?这未免有点天方夜谭。
绝大部分地方,根本就没这个条件。如果都能测绘精度比较高的地形图,就意味着已经是自己的地盘,那还打个屁。
你先打下来我就能给你地图——你先给我地图我才能打下来。
死锁了属于是。
就在大家都为此感到无语之时,高振东的声音响了起来。
“不用担心,等到这个导弹搞好,估计我们已经有获取地图的能力了。”这东西搞起来还是要时间的,但是它的一个支持技术,却是已经启动了的。
“啊?我们什么时候有这本事了?”别说别人了,就连在这方面算得上是总管全局的委总工,都非常吃惊。
什么时候的事儿?我怎么不知道?
高振东笑了起来:“您忘记sar雷达了?sar雷达的一个分支,就能在非接触的情况下,透过云雾,在数十乃至数百公里之外扫描获取三维地形图,我算过,精度是够的。”
说实话,这话听得包括齐总、苏卫华在内的这批同志云里雾里的,怎么?还有高手?到底藏了多少我们不知道的技术?
他们此时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产生了极度的怀疑。
来这里之前:导弹这块儿,我熟!
来这里之后:导弹是什么?这又是什么?这又双叒叕是什么?
速度之快,就跟高振东上辈子看阅兵似的,看前是学富五车的军迷,看后是一无所知的军盲。
他们甚至都没法震惊,主要是压根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
不过另外两拨人是懂的,毕竟这件事情启动,也不是非常久,而且印象深刻。
仔细想下来,还真有这个印象,高振东在启动sar雷达的时候的确说过这件事情!
环环相扣啊!难怪他要此时才拿出这东西来。
“啊,对对对,是有这么回事儿!”没想到能把所有人脖子都掐住的大问题,居然轻轻松松就这么解决了额,甚至可以说是早有准备。
虽然结果还没出来,但是至少路子是对上了的,这已经非常难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