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理史学被推翻,影响的不止是《资治通鉴。
《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同样受到牵联。
撰写两书的欧阳修,奉行的是以理驭史,甚至可以说是义理史学的奠基者。
当即就有人提议,把两书踢出正史之列。
这种想法实在太激进了,没得到广泛认可,刘宗周道:
“欧阳修于人心丧乱之际正天理、论正统,此其编撰史书之功也!”
“何况《旧五代史已经失传,若不以《新五代史为正史,五代便无正史可用。”
这番话语一出,攻击《新五代史的顿时无言以对:
无论他们说什么,《旧五代史都已不存在了,总不能让大明为五代修史,那样更不可信。
不过,《旧唐书曾在嘉靖年间被出版,却是有可能取代《新唐书做正史。他们开始为这部书,争取正史地位。
支持欧阳修的自然不愿,举出《新唐书的优点,认为它更适合做正史。
朱由检听了他们的争论后,最终下定论道:
“《新唐书《新五代史,可以继续作为正史。”
“但是《新唐书的可信度,要排在《旧唐书之后。”
“以后能用《旧唐书的,就用《旧唐书。《旧唐书实在没有这方面记载时,才可用《新唐书。”
“五代史同样,号召天下藏书之家进献《旧五代史,如果实在找不到,才可用《新五代史。”
“《旧唐书和《旧五代史,同样列入正史。”
确定正史又多了两部,新旧唐五代史并用。
这个办法,保留了欧阳修的颜面。但是还有一些人不满足,认为欧阳修的文采更好,他撰写的两部史书应该排在前面。
朱由检摇头笑道:
“文采好和史学好,没有必然联系。”
“欧阳修的《朋党论你们看过吧?”
“这篇文章文采斐然,结论却是歪理。”
“甚至为了这个歪理,欧阳修还歪曲史料。把党锢之祸说成汉献帝所为,把白马驿之祸说成朋党所致。”
“他写文章尚且如此,编撰的史书又如何完全可信?”
把对欧阳修的非议,从史学转到文学。
推崇欧阳修文章的,以前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如今皇帝提起,他们才意识到欧阳修在《朋党论这篇文章中,就有史学错误。
一些人甚至联想到,欧阳修在科举上录取的苏轼,曾经在试卷上编造典故。
这件事说起来是文人雅事,但是仔细论起来,却有科场舞弊之嫌:
欧阳修不顾典故真伪,把本应黜落的试卷录取。
以这种态度治史,那就必然是真真假假。谁都不敢相信,欧阳修在修史时没编造过故事。
以此来看,《新唐书《新五代史的可信度,确实应该排在《旧唐书《旧五代史后面。
唯一的问题就是,《旧五代史可能不全。
钱谦益道:
“《旧唐书幸还有人私藏,如今得见天日。”
“但是《旧五代史,却失传已久。”
“或许已无法找到。”
朱由检对此扼腕叹息,感叹道:
“古籍保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