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大多附和,勋贵和武将坚决不同意。
因为按照之前的功勋制度,大明的武官升级特别容易,只要获得三个首级、甚至一个首级,就能升官一级。
而且升官后多半能够世袭,很多人不过几十个首级功劳,就升为世袭指挥。
这是朝廷以升代赏带来的弊端,也是之前袁可立,提到这个政策的原因。
他本来都打算冒着得罪这些人的危险对他们动手了,没想到皇帝一番安排下来,竟然要保留大多数人。
朱由检在这件事上确实有些决心不够坚定,这是因为他知道历史上大明灭亡的一个原因,就是边军纷纷逃亡,加入了李自成等人的农民军。甚至李自成本人,就是失业的朝廷驿卒。
如果他在卫所改制时犯了这个错误,说不定就有武官走投无路之下造反,诞生新的李自成。
这是他绝对不愿看到的,所以在武官世职的保留上,他一直把条件多次放宽。
不过如今袁可立一再请求,还按自己的制度提到功劳的事情,他不得不回应道:
“新的军功制度不涉及以往,用它计算军户的功勋,只是为了方便分地,给有功的军户世袭军士之职,褒扬他们的功勋。”
“武官还是不按这个算了,保留他们当前的世袭品级。”
这种和稀泥的做法,勋贵是欢迎的,但是文官却大多不同意。
他们表示要算就一起算,不能只算军户,而不计算军官。
朱由检这下也有些抓瞎了,因为他知道新的军功制度,相比以前是更明确,但是标准也大为提升。
如果都按这个办法算,很多世袭武官的职位,都会降低几级。
例如某些以几十个首级功就升为指挥使的,按照新的军功制度,只能成为最低的试百户。
这样突然给他们的后人降了世职,说不定就会导致军中大乱,军官再无战心。
所以他一再示意勋贵,让他们和文臣争论。
不过这些人的战斗力,实在可以说非常差。尤其是袁可立之前曾精心准备,让李邦华利用身为京营护军使的便利,搜集了一些勋贵的罪行。
此时使用出来,勋贵的反抗声音,顿时弱了下去。
甚至朱由检也不得不表示,派左都御史王在晋和监军总署严查,让勋贵们把侵吞的京营钱粮,还有私役士兵的费,全部都要返回来。
然后,他才对打定主意削减世袭武官的袁可立道:
“袁卿为国打算不顾自身,朕心里是知道的。”
“但是朕不能让卿一个老臣,担这么大的责任。”
“何况武官也多有功勋,不能随意削减职位。”
推心置腹地说了一番话,定下这件事的调子,朱由检道:
“为了军中稳定考虑,现在辽东、九边、京营等地担任佐击将军以上职位的,世职一律保留。”
“如果计算功勋后他们的功劳更大,还要提升世袭官职品级。”
“即使功勋略有一点不足,看在他们多年的辛劳上,也要保留世职品级。”
这让群臣纷纷点头,认为确实是稳妥之见。
这些将军就是当前大明掌军的武将,当然不能削减他们的世职,扰乱军中之心。(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