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玄奇 > 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 第519章:杞国与隋国

第519章:杞国与隋国

杞国同隋国的斗争,已经持续了好几年。

在近二十年前,

听说杞国复生在自己的北方,只隔着一座庞大的兴山山脉后,

隋国便怀抱着警惕,派出使者前去试探其人意图:

为什么匈奴人会自称为“夏裔”?

为什么他们会忽然从东方的草原,迁移到域外?

王智这位新时代的杞王,很是热情的招待起了隋使,并让自己那位饱读史书,通晓经典的太子出面,同隋使一叙“亲戚之谊”。

“隋国的始祖,是周天子的宗亲。”

“我杞国的始祖,是周天子的宾客。”

“如今共立于域外,延续天子分封九州,开拓万疆的使命,这难道称不上缘分吗?”

“希望两国以后能够友好相处,不要因为外人的挑拨,而损伤了你我难得的情谊。”

隋国使者看着对方搬出来的《太史公书》,又拿出当年汉皇册封王昭君为公主,令其出塞和亲的诏令,一时之间也分不清是真是假。

他只能回国向皇帝禀报。

皇帝听完之后,只对群臣说道:

“不管那复生的杞国是着实的夏裔,还是蛮夷托名伪装,左右隔着兴山群岭,难以逾越……只要守好阳关,不让他们进入我新夏之土便好。”

在那场皇室内部的动乱之后,

被卷到皇位上的,并非任何一位参赛者,而是一位旁支宗室。

他本无逐鹿之意,就连富贵也不怎么在乎,平时对与人交流一事,甚至还有些恐惧排斥。

年少失去父母后,便常居封地附近的山中,向那里的道长修玄学道,虽有宗亲王侯的身份,生活却颇为清贫。

听人说起那发生于都城德宁中的内乱时,他也不觉得跟自己有什么关系。

谁知道乱局搅碎了每个竞争者,以至于失去原本追随目标的臣子,只能按照血脉年纪和辈分,将他迎入德宁,摆放在了皇位上。

隋国也因此迎来了一位宅在宫里,自闭修道的皇帝。

好在,

太平道并不是一个喜欢乱搞的教派,

皇帝在被迫接过祖宗基业后,也没有昏头昏脑,将国家视为私产,夺取上下的财富,来做自己修道成仙的资粮。

他只是效仿先贤的无为垂拱,将权力交给了臣子,自己窝在宫里清修。

而如此放权不管的君主在位,本不是一件好事。

奈何隋国自有国情在此,

先前的内斗实在是让人心惧,群臣权贵那过盛的欲望,也被其搅出了几分贤者的心境。

是故在修道皇帝登基后,隋国的情况竟迎来了好转,颇有西汉建国之初,休养生息、黄老治国的气象。

在决定不管外面的杞国,一心过好自己日子这一方面,更让汉隋再添一份相似。

……

“可惜这样的情况不会长久。”

在杞国和隋国开启了交流之后,

祖陵山上,与鬼神对弈的隋太祖对此发出感慨。

身体感受到了疼痛,或者体内生机正在流逝,好好躺下不胡乱动作,的确可以缓解一下症状,但根本的问题仍旧存在。

若不进行大力整治,

只是一个早死或者晚死的区别罢了。

收拾棋子的何博就笑着说,“内乱的影响还没有消失,大乱之后令其平静恢复,是一件不错的事。”

“若上位的是一个刚猛之主,想要急切的改变国家现状,那隋国说不定就没有眼下的平和了。”

随平是开国之主,自然知道这个道理。

他对那位潜心修行,效仿上帝,大搞“君主离线制”的子孙,也没有什么怨言——

他暗中观测过这位后人的举止,知道他是真心清修,并没有玩什么“四季常服不过八套”,或者“舍家离国献身寺庙”的把戏。

而且在吃穿用度上,对方由于在民间生活过,也不至于受到宫人的欺瞒,是个能算清楚账目,知道哪些事花哪些钱的正统垂拱者。

这比起上一位明明身负嫡子、太子、顺位继承等光环,却还要因为母亲的影响,折腾宗亲群臣的皇帝来说,已经很好了。

“但面对外敌,还秉持着没有作为的姿态,来日又该如何呢?”

被鬼神抓来陪他下棋的时候,

杞国已经建立了十年。

那位带着人手出走域外,占据河中部分地区的杞君王智,也已经去世了。

那位饱读史书的太子继位,并对着周边国家大力攻伐起来。

杞国在他的带领下,相继攻灭了大宛和一些部族邦国,并要求北边的康居对自己臣服纳贡。

有大宛的臣子跑过来,想要寻求南方强大的隋国支援,以恢复数百年的社稷。

有远见的臣子也劝说皇帝:

“杞国之前与我交好,是因为其立国日短,根基不稳,故而展现出柔和无害的姿态,好吸收更多雨露。”

“现在它的根基稳固,而大宛之地既利于农耕,又向来拥有良马……若再不做出反应,杞国闯入阳关的时间,也不会太远了。”

但皇帝仍旧垂拱,不想兴起太大的动作。

他只是让人继续加强阳关的防御,随后便回到后宫,念诵起一些祈雨安国的经文来。

旁观这场朝会的隋太祖只能跟着摇头。

前来求援的大宛使者更是哭晕了过去。

“如果这是您为隋国准备的风雨,想要将其从封闭沉沦的情况中唤醒,那这场风雨,会摧折我所载种的树木吗?”

随平抚摸着祖陵山上的那棵老树,忍不住对鬼神发出疑问。

他知道上帝的慈爱,和凡人对待子女的方式,并不一样。

有对子女严格管教,恨不得那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骨肉,从生到死都服从着自己这个“造主”;

也有无限溺爱子女,任由其发展成奇形怪状的父母。

但诸夏的上帝对待祂的子民,却拥有着同诸夏母亲河一样的态度——

黄河狂暴的名声,

随着诸夏君子走向四方,也传遍了九州各处。

起码,

在新乡的人跨过重重阻碍,一路探索到南殷洲的那条冒充为河的海前,黄河头上那“头号慈母”的冠冕,还不能被摘下。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诸夏君子能够繁衍成如今这样昌盛庞大的族群,

黄河至今还能够得到诸夏君子的祭祀和崇敬,

可见这位“母亲”,并非只会鞭打自己的孩子。

毕竟要真的只有鞭打而没有抚育的话,

她的名声也无法得到传扬。

比之水量更加充沛,泛滥后的河面更加令人畏惧的长江,未尝不是因为对沿岸的古老族群,进行了精准点杀,令其“后顾无忧”,这才显得略为“温婉”。

南殷洲的那条“无孩爱兽河”,更是如此。

面对着随平的发问,

何博只是从容的说,“打磨刀剑,除了要小心力道之外,也要注意其本身的材质。”

力道大了小了,刀剑不能呈现最好的状态。

而材质不足,也会让其经不住捶打,断裂成为废料。

“我和西门豹那群死鬼,一直抱有这样的看法。”

实际上,

这数百年来,

何博暗中鼓窜别人向着其他地方探索开拓,或者锐意进取之人主动走出去的数量,并不稀少。

但像嬴辟疆那样依靠自身的横行霸道,一路闯到西海的,仍旧没几批。

太多人倒在了征途之上,被风霜掩埋了身体,只能由提前到达那些荒芜之地的鬼神,收敛魂魄,使之能够归于故乡。

就连看上去能轻松跨越大洋,往来于神洲、殷洲之间的飞翔的新乡人,也只敢数年过来一次。

至于像齐人那样踏着海波,连罗马都能到的,更不知道其中有多少做了那大海上的精卫。

可以说,

诸夏有今日的昌盛,与之自强不息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很多时候,

何博也只会给那些选择远行的人送上祝福,而不会过分的施加庇护。

随平知道了鬼神的言外之意,便有些失落的低下了头。

他没有前辈夏文王那样的洒脱和决意,

因为他的国家成立还不足百年。

若就那样败亡的话,隋国比起前朝,岂不是更显得无能脆弱?

何博见状,又对他笑笑,说起了另一方面的事情:

“新夏和吕宋岛上的人,都有惫懒散漫的习惯。”

“但我对之,并没有对怀抱着同样禀性的身毒人和黑肤的戎洲人那样厌恶。”

“这是因为环境会影响很多东西,有时候,在智慧在坚韧的人,也难免要在天地自然面前低下头颅,发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