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我老了,你看著办吧!
对於胡惟庸来说,抓住一些文武官员的把柄,那可是有极大的作用。
简单的来说就是利用人性的特点,他非常清楚的明白有些官员捨不得如今的权力、地位,也知道有些官员害怕被朱元璋处罚。
所以他威逼利诱,不断拉拢一些文武官员为自己效力。
一旦那些人上鉤了,再想摆脱就难了,只能在泥沼里越陷越深。
这些事情也没什么可奇怪的,古往今来多少达官显贵就是如此,一些看似简单的使俩就足以让他们身败名裂、全家遭难。
李善长匆匆赶到胡惟庸的府邸,有些意外,“有什么事情这么急著找我?”
胡惟庸也不含糊,直接说道,“李相,我找到了马寻通倭的罪证!”
李善长愣了一下,下意识的反驳,“他通倭?你怕是不知道他对倭寇有多狠!”
“学生哪里不知道一些事情!”胡惟庸有些自信的说道,“只是我想也言过其实了,那人沽名钓誉罢了。”
胡惟庸隨即拿出一份证据,“明州卫指挥使林贤此前送来信报,此前的药人之中也有张士诚,
方国珍余壁,或是勾结倭寇的假倭。”
这一下李善长也认真起来了,死在马寻手里的倭寇到底有多少,这没个准確的数字。
李善长这些人的信息渠道多一些,猜测的数字是不低於五百,但是也不会超过一千。但是这里面有多少是真倭,有些人也私下里会各种猜测。
明州卫指挥使林贤,这人也是沙场悍將,但是悍將不等於都是十分的聪明。
林贤这个明州卫指挥使的任务之一就是帅兵守御、以备东海防倭,不过很明显现在的他和胡惟庸有些联繫了。
李善长警惕的问道,“你觉得他在虚报军功?”
胡惟庸对此倒是习以为常,“李相,这么些年您还少见到这些了?”
这一下李善长也不好多说什么了,因为这类事情他確实见过不少,真的是屡见不鲜了。
在李善长深思的时候,胡惟庸忽然说道,“东瀛也传来可信的情报,吴禎与廖永忠先后率水师靠岸。时常配合东瀛诸侯攻击一些世家大族,企图阴谋篡国。”
吴禎没回来、廖永忠也没有回来,甚至至少一卫兵马不见踪跡,再加上马寻此前要了大批的物资和工匠,这也是不少人心里嘀咕的。
其他人不知道这些事情,胡惟庸和李善长再清楚不过了,只是他们此前不知道马寻的用意。
而现在,他们好像是知道了马寻的一些用意了。
海禁,不等於真正意义上的闭关锁国。
明朝如此,东瀛也是如此,还是保持著一定渠道的沟通,不管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或者是一些非凡的,两国之间確实有来往、贸易。
可是问题就出在现如今的一些沟通容易出现偏差或者不对等,不要说胡惟庸误会了,就算是朱元璋此前也出了错。
此前朱元璋派使臣去东瀛,要求他们应该约束自己的国民,不要纵容倭寇横行,结果使臣被囚的被囚、被杀的被杀。
气得朱元璋拍桌子,扬言要灭掉,而胡惟庸便站了出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功劝住了朱元璋。
现如今大明国內还搞不清楚一些状况呢,不知道东瀛分裂了,现在是两个天皇。
甚至当初朱元璋送出的国书也不是东瀛两个天皇中的任何一个,而是东瀛南朝的怀良亲王,到现在朱元璋还以为这人是东瀛国王,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要知道如今的东瀛是北朝强势,足利幕府才算得上是东瀛实力最强的摄政王』。
胡惟庸蛊惑著说道,“马寻这人太古怪,他如此做肯定有深意。”
李善长也开始认真起来,他明白胡惟庸的意思。
在李善长、胡惟庸这样的人看来,正常的人都有自己的欲望、诉求,偏偏他马寻看起来格外的特別。
对权力不热衷,对名利还是不太在意,乍一看是无懈可击一般,
可是细细琢磨就不对了,这人一直都是在权力中心,所谓的忠孝等等好像也不是特別经得起推敲。总是喊著要云游,只是一直在忙著军国大事。
这样的人对权力不感兴趣?
这样的人在仕途如此通畅的时候心思这么简单?
最简单的就是这么大的权力和富贵说捨弃就捨弃?
以己度人,李善长和胡惟庸可不能理解还有这样的人存在。
胡惟庸压低声音说道,“他说不定想要裂土封王,也知晓在神州难做此事,故此就想要寻求在海外立国。”
看到李善长不说话,胡惟庸继续说道,“廖永忠有大罪,他为何保下?真要是他以往的性子,
绝对事不关已高高掛起,无非就是廖永忠有大用。”